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话说洮商  >  正文

历史上的部分著名商号

2023-04-10 10:33:46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清末洮州藏族巨商“万盛西”:“河州有个马安良,洮州有个万盛王”,这句老话说的是清末民国初年西军提帅河州马安良的兵权大,洮州万盛王的银钱多。万盛王指的是清末临潭旧城最大的一家王姓商号万盛西。相传有两万两银子的家财,故有如此称誉。                  

据“万盛西”后辈92岁老人王佐卿的回忆录《万盛西的来龙去脉》记述,万盛西的发迹,是清末在自己的家中偶然发现了吐谷浑王在洮州旧城的一个银库,得到了银库全部的元宝,从此万盛西商号建立和发展起来。他们成立了万盛西总号,聘请了山西老商人王鉴车为总管,又设立了十个分号,当铺万盛当、估衣铺万盛恒、客栈万盛昌。在岷县大沟寨设了万盛通,专门收购当归运销四川陕西。在成都设了万盛渊专门办买哈达织锦缎、各色绸缎、金边毡帽运销藏区草原。在咸阳设立了万盛成,专门采办铁锅铁件,及农业耕作用的铁铧铁铣等等。在三原设立了万盛德,专门采办土布之类。在泾阳设了万盛隆,加工皮货,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在松藩设了茶庄万盛裕,收购上色茶,运销青海、蒙古各草原。拉卜楞老号仍叫万盛西。往来货物源源不断,商业贸易兴旺发达富甲一方,所以人称“王百万”。  

    民国三年(1914)白郎军过洮州,万盛西商号店铺被焚烧一光。在外省外县的各分号也一哄而散。自此,曾经名震甘、青、藏的洮州最大的商号万盛西在兵荒马乱中消失了,但他的声名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清末洮州回族巨商“德盛马”:清末至民国,临潭旧城就有商号40多家,北京、天津、保定、西安等地的大商号都在旧城设号坐庄经商,经营绸缎、药材皮张等。这一时期本地最大的两家商号是“万盛西”和“德盛马”。  

    “德盛马”,是当时唯一与“万盛西”在财力和规模上相匹敌的回族商号。据“万盛西”商号的后辈贡觉才让(王佐卿)在《万盛西的来龙去脉》中回忆:“当时哇寨(旧城)比较大的商号,城内还有‘德盛马’,经理叫马明德”。 “德盛马”经理马明德,当时人称“德盛马”大爷。原籍现甘肃临洮城,清同治“河湟事变”时,迁徙到洮州旧城。是一位颇具远见,关心地方安定,重视民族团结,急公好义的有识之士。据民国时期编《临潭县志稿》载:“马明德,旧城人,性正直,作事勤慎。清光绪乙未,河湟变起,风声所播,该处回民几乎响应,地方人民恐惶外避一空。明德同贡生周化南等竭力维持,集回众痛陈利害,卒消祸于无形,地方赖以安全,乡人感之赠以‘急公可风’匾额”。  

白朗军来临潭时,“德盛马”马明德在家养伤,白朗军攻城,火烧清真寺,发生民众跳火海死伤千人的惨剧。“德盛马”家族除一儿媳外全部遇难。其各地的分号商铺一哄而散,“德盛马”商号从此消失。  

    西道堂“天兴隆”商号  天兴隆商号是中国伊斯兰西道堂创始人马启西先贤根据伊斯兰教初创时期“乌玛”(穆斯林公社)集体经济模式,结合西道堂宗教组织和大家庭生活的特点,在甘肃临潭创建的商业实体。  

    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道堂教民捐献家产入道堂,过集体生活,创建天兴隆商号及其商队。天兴隆的经营方式是坐商和行商相结合,凭借临潭是内地通往藏区的门户和汉藏贸易重镇的区位优势,将内地的商品如布匹、绸缎、铜器、米面油、调料、茶叶、药品等运销藏区,又将藏区的畜产品销往内地。至1914年(民国三年)天兴隆商号商业资金白银达百万两之多,商业经营网络辐射到甘、青、川地区,成为甘、青、川地区一支重要的商业力量。  

    1919年,马明仁教长励精图治,重振教务,恢复经济,使遭到严重破坏的西道堂宗教大家庭经济得以中兴。当时拥有驮牛1000余头,乘马100多匹,资金银元十余万元,至1929年西道堂以临潭天兴隆总商号为商业龙头,在甘、青、川地区建立比较完整的商业网络,行商驮队达到14队,坐商达到14家。  

    1933年,西道堂在民国初年购置的兰州西关什字西北角4.5亩土地基础上,兴建融宗教活动场所和商业网点为一体的一进四处四合院建筑群,扩大了兰州天兴隆商号的经营规模。西道堂对原有商队作了调整、充实,并根据需要创建了7个商队,加上原有的14个商队,这时西道堂共有21支商队。计有驮牛1700多头,马200多匹,资金银元达16万元之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天兴隆坐商分号遍设兰州、西安、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内蒙包头、绥远等地,并与临潭当地的藏族商号“万盛西”、汉族商号“万镒亨”、陕西汉族商号“恒顺昌”、山西汉族商号“永德全”、北京巨商尹哲臣“公记”号,以及德商普伦洋行等建立了良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互相进行大宗商品交易。西道堂天兴隆商号形成了以临潭为集散地,东进中原汉地,西入雪域高原的商业链,建立起一条融通汉、回、藏经济文化的现代“丝绸之路”。到1940年,以天兴隆商号为基础的西道堂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商业的繁荣反哺了农、林、牧、副业继续发展。西道堂耕地增至7000多亩;林地13处、达七万多公顷,建有兰州西北、临洮、卓尼拉扎河口3处木材厂;牧场5处,牲畜存栏3000多头;另有水磨18盘、砖瓦厂、油料、皮革等加工厂多处。1958年,西道堂以商业经济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完全解体。  

    1986年,西道堂重新组建天兴隆商号。经营以传统的丝绸百货和名贵中、藏药品为主。2000年前后,其经营地域范围从临潭扩展到甘肃临夏、兰州,浙江杭州、西藏拉萨、昌都、那曲、亚东,四川成都、德格、甘孜,青海西宁、囊谦,内蒙古临河市等地。组建了西大寺车队、红新月医院和红新月幼儿园等社会公益性实体,每年为国家上缴利税近百万元,为地方民族教育和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天兴隆商号再次成为内地与藏地商贸文化互动的重要力量之一。西道堂天兴隆商号也成为中国西部著名的百年商业品牌和重要的商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