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走进临潭  >  历史人文  >  正文

临潭红色党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2021-07-06 10:39:40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临潭红色党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王旗镇中寨村鲁治邦兄弟帮助红军纪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和红二、四方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缺衣少粮,连续征战的艰难情况下,分别于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先后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迭部、临潭等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召开了俄界会议、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等重要的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出路和命运;打响了腊子口战役、旧城突围战,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军阀鲁大昌、马步芳的嚣张气焰,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企图和妄想;同样为了拥护红军,支援红军,甘南各族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和大量的红色文物。

青山有幸埋忠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甘南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在这些红色故事中,杨土司开仓放粮故事已经脍炙人口、广为人知,但是同样在红军危难中,3次献粮倾力帮助红军的鲁治邦、鲁理邦兄弟,至今封存于历史,鲜为人知。

弥足珍贵的红色史料

在临潭县新城镇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苏维埃旧址)里,陈列着一页纸张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的借据,其内容为:“司令到沿山坪驮料来此,我軍(军)用丏(面)伍(五)十斤,中寨鲁理邦交来禾豆壹石(担)以用军食,雜(杂)费大洋217元,仰該(该)委员會(会)主席照数查收,付给洋费以免捐之,而可凴(凭)条作用还。主任姜補(补),後(后)用料科。九月卅(三十)日欠。”

而《红军长征过甘南资料汇编》(1935--1936)第五章第二节记载:红四方面军在临潭期间,临潭人民积极筹集粮草,支援红军,于1936年8月19日成立了粮台,临潭新堡人丁兆林为粮台总台长。红军在王家坟等地发动群众,召开捐款大会,开展抗日募捐活动。广大群众捐了许多银元、布匹、衣物、鞋袜等。至今王旗乡中寨村村民鲁玉喜还保存一份“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司令李仲方(即李和义)向其祖父鲁理邦借粮款”的借据,借鲁理邦“禾豆壹石伍斗,面伍拾斤,杂费洋111元”。

1997年临潭县民政局对这段史料进行全面核查,并下发(潭民发〔97〕09号)文件进行确定。“中央红军四方面军1936年9月间,长征北上抗日,途径临潭境内,在陈旗等地活动期间成立了地方抗日武装力量,为红军队伍筹措粮、款。当年鲁玉喜祖父鲁治邦、鲁理邦兄弟二人给红军捐借面粉、粮和款之事,经查并认证:一、红军当时立有借据事实为真;二、所借粮、款,据查实至今没有如数偿还给当事人。当年红军留有借据三张,合计共借面粉550斤、粮食1500斤、银元(大洋)328元。第一张借据于1987年送交县民政局,原始单据已无存。第二张借据现存甘南州博物馆。第三张借据县民政局核实后交还鲁玉喜本人保存。”

一件文物、一段史料和一份文件共同引出: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在临潭新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后,开展募捐活动、筹集粮草和扩大红军队伍期间,向临潭县王旗乡中寨村鲁治邦、鲁理邦兄弟3次借粮的故事。

物资紧缺的仁义之师

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沿着红一方面军上年的行军路线进入甘南,打响了旧城保卫战,在短短的40多天时间里,创建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甘南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在新堡、王家坟、冶力关3个乡成立地方苏维埃政权,组建“中国抗日救国军甘肃第一路军”,并召开了具有重要战略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否定了张国焘西渡黄河的错误计划,作出了全军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正确决定。期间,红四方面军充分发扬红军战斗队、宣传队、工作队的优良传统,深入周边乡村发动群众建党建政、扩红支前,大力开展筹集粮财、创建甘南临时根据地等活动,在临潭回汉藏各族人民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当时生产力的制约,临潭新城周边农民家中的物资和粮食也十分有限,加之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后进入甘南时已人困马乏、粮草紧缺。很多红军战士几天吃不上粮食,甚至被饿得躺倒在地上,对于庞大而疲惫不堪的红军队伍来说,吃饭成了当时最大的困难。

深明大义的爱国之举

为解决红军队伍物资匮乏问题,临潭县苏维埃政府专门成立了粮台,在县、乡苏维埃政府的协助下,举行抗日募捐大会,广泛开展献粮、捐款、捐布鞋衣物、救护伤病员和参军扩红等活动,积极筹集粮草支援红军。红军也通过捐、买、借、缴等方式多方筹集粮草。当时,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大多当地村民处于回避和观望的态度,给红军物资筹措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鉴于这一现状,临潭县陈旗乡中寨村开明爱国人士鲁治邦、鲁理邦兄弟二人率先挺身而出,为群众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仅现存有据可查资料证实,在短暂时间里,鲁治邦、鲁理邦兄弟2人先后三次为红军送上小麦面粉550斤,豆禾等粮食1500斤,银元328块。

在鲁治邦、鲁理邦兄弟2人的大力带动下,中寨村村民及周边群众积极响应,尽其所能帮助红军。一时之间,临潭新城周边十里八乡老百姓群起相应,纷纷捐款捐物,竭尽绵薄之力,倾力相助红军。数日之内,捐赠了大量粮食、银元、布匹、衣物、鞋袜等,并有五六百名青壮年踊跃参加了红军队伍,为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抗日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资,奠定了走向胜利的基础。

当时,兄弟二人的这一拥军善举,本无求于红军的承诺和回报,但负责募捐征粮的红军战士严守军纪,依规办事,在不胜感激的情况下如实为兄弟二人写下了借款借粮的凭据,并盖上印章,承诺革命胜利后一定兑现。从而,也为这个史实留下了有据可寻的史料。红军离开新城出发前,经手钱粮征集工作的几名红军特意赶到陈旗中寨村向兄弟二人告辞,并再次行军礼致谢。

一脉相承的优良品质

85年前,在红军长征经过临潭新城的艰苦岁月里,在党和红军最需要人民支持的关键时候,陈旗乡中寨村的鲁治邦、鲁理邦兄弟悉心毕力捐粮捐物,倾囊相助红军北上抗日,这种竭尽仁义之道的义举和发自内心的爱国行动,无不体现他们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共产党追求光明真理的无比坚信。

当年,鲁治邦、鲁理邦为同胞兄弟,鲁治邦为兄,鲁理邦为弟。一家人过着“稼穑为本、耕读传家”的生活,注重“勤俭持家、行善修德”的严谨家风。鲁治邦宽容厚道、勤快务实,常年在家劳作主持家务;鲁理邦读过私书、头脑灵活,时常外出教书经商补贴家用。通常,家中大事兄弟两人商量或兄长决定后,均由其弟经手办理,而对于一些细节或文书帐务,鲁治邦一般不深剖细究。因此,在上述借据和县民政原始资料中,鲁治邦未挂名或排名在鲁理邦之后。直到两位老人离世前,也未对其子孙透露三张红军收据收藏的地方,也没有向党和政府索要物质或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鲁氏家族祖辈勤俭持家、注重修德、家风严谨。时至今日,自鲁治邦、鲁理邦兄弟二人算起,其家族已延续四辈,目前人丁兴旺、家运昌盛,且秉承严谨家训,注重家风培养。尤其是鲁治邦长孙鲁毅,自小勤学善思、心怀志向、笃行厚道。现为甘南州委秘书长的他,曾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陈旗乡中寨村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念书人,在三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中,先后在县、州两级党政部门任职。

不该忘却的红色记忆

三张借据,引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一段尘封久远的往事,记录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岁月。也留下了他们支援红军的爱国义举和大无畏精神,成为了临潭县乃至甘南州红色党史上红军与群众血肉联系、鱼水情深的最好的历史见证。

今天,85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拾这一段红色的回忆,揭开这个尘封已久、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普通老百姓拥军爱国的红色故事时,一种无限的感慨和敬意难免自心底油然而生。这只是千千万万个红军长征拥军爱国故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甘南红色党史中老百姓真心帮助红军北上抗日的一个小小缩影,但不该是甘南红色党史中被遗忘和或缺的一页。

来源:甘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