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点亮临潭高原田畴

七月底的临潭高原,油菜盛花期即将落幕,豆荚日渐饱满低垂,青稞穗头灌浆正酣,各类食用菌在温润的棚内悄然生长……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农业画卷铺展眼前。
这片沃野之上,是20名科技特派员躬身田垄、智慧耕耘的坚实足迹。

在冶力关镇葸家庄村的140亩油菜集成创新基地里,青杂系列和彩色油菜的花潮刚刚退去,有限1号与青杂7号已悄然进入角果发育的关键期。


(彩色蚕豆)
田垄间,科技特派员陈永平俯身拔起一株试种的彩色蚕豆,根须上密布着饱满的根瘤菌。“根瘤菌这么多,明年这块地里的庄稼肯定好!”他脸上的笑容与豆荚一同舒展。
从深翻耕地、设计规划种植区域图,到作物生长期的水肥调控与密度管理,陈永平的技术指导贯穿始终。“群众不懂就会问,我就跟着指导,直到颗粒归仓后,我们才可以离开土地。”他朴实的言语,道出了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全程守护的韧劲。
品种是农业的芯片。临潭科技特派员如同敏锐的“寻种人”,将天南海北的优良种源引入高原沃土。

在城关镇、长川乡、石门乡的羊肚菌基地,曹登义引进的金地A6新品种表现亮眼,凭借高密度出菇的特性,让200亩示范田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他引入的黑木耳、灵芝、赤松茸、鸡腿菇及黑皮鸡枞菌等新品种,不仅品质有了显著提升,经济潜力也十分可观——反季节羊肚菌鲜品,市场询价达到了每斤60至80元。


(彩色油菜 大花红景天种子)
农业种植同样硕果累累:李春平成功从山东、西藏引进玫瑰红景天种苗和大花红景天种子,高原适应性极佳;梅吉德则大力推广临蚕系列蚕豆、青稞新品种及青杂油菜等适应当地的新优品种,让传统作物焕发新活力。

引进是起点,落地生根才是关键。科技特派员们化身播种者,将先进技术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

(木耳新品种)
曹登义引进的菌渣循环利用技术,在黑木耳新品种示范田试点成功。这项技术将菌渣变废为宝,转化为有机肥,构建起种植—菌渣—肥料—再种植的绿色闭环。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超30%,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更保护了生态环境。

(无人机飞防技术)
许潭军为农业插上智慧翅膀,推广无人机飞防技术,推动农业从汗水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 牛粪无害化处理)
贾广平为合作社带来牛粪无害化处理发酵技术及可折叠兽医隔离笼,优化了饲草种植土壤与犊牛管理。
杨林祥通过替代原料筛选与配方优化试验,为养殖合作社每月节约饲料成本超3%。
陈永平团队推广的以“一推四改”为核心、“一拌四喷”为辅助的绿色高效技术模式,涵盖精播、飞防、包衣、绿色防控等环节,在全县油菜主产区落地生根……
科技之力,最终要融入产业血脉,催生蓬勃动能
在八角镇牙扎村,甘南百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百亩药材长势喜人,州农科所选育的5亩的4个木耳新品种已完成第四次采摘。


( 灵芝 赤松茸)
公司负责人李贵录喜上眉梢:“今年的湿木耳一斤6元,价格可以。刚采出来就被附近农家乐、餐厅收走了,剩余的发往云南,销路很好。”科技特派员梅吉德表示,新菌种虽产量略低,但对高原气候适应性强、口感更佳,病害感染率显著低于往年,推广前景广阔。
在石门乡梁家坡村的石门乡优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25亩羊肚菌采收完毕,试种的赤松茸、鸡枞菌也进入采摘尾声,灵芝正蓄力生长。负责人梁志强盘算着收成:“羊肚菌(干菌)收了500多斤,预计净收入在10万元左右……赤松茸、鸡枞菌品质产量都很好,明年要实现规模化种植。”

曹登义认为技术指导需全程精细:“食用菌种植条件各有差异,技术人员必须从种植到晾晒进行全过程指导。”
科技特派员群体如同强劲的创新黏合剂,在高原深处催化着产学研深度融合。他们不仅促成高校对企业和农牧民的专业技术指导,更协助多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创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临潭农牧产业创新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


在临潭的田野间、牧场上、种养殖大棚里,他们激活了本土人才的一池春水,在传帮带中,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企业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成为扎根本土的“永久牌”科技力量。

当冶力关镇的彩色蚕豆结满豆荚,当八角镇的木耳棚迎来丰收的喜悦,当新城镇的青杂9号油菜在全国竞赛中摘得铜奖——科技星火已在临潭广袤的田野上燎原。

这些穿梭于阡陌之间的科技特派员俯身大地,以智慧为犁铧,以创新为种子,在高原厚土上精耕细作。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增产增收的喜人成果,更是点燃高原农业面向未来的希望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