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  正文

【人文临潭】千古洮州第一文——《石堡战楼颂》

2020-04-22 14:06:04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千古洮州第一文——《石堡战楼颂》

胡憬新

 洮州虽地处陇塞,但始终不乏先民们带来的江南云水气。若于春夏之交,云雾萦绕之时,登临临潭县城之南八木墩上,一望山川形势,但见一片烟雨山河,无限芳草柔情。眼前即是一千四百多年的洮阳故垒,千年的洮州古城——羊巴。其地山川相依,洮水环绕,阴阳互势,状若太极。羊巴早在北魏时期,就以“洮阳曾城”之名载于史料:

98C79

洮水又东北流经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水经注》

曾城者,层城也,取其依山筑塞、层层相叠之意。曾城也指传说中的世外仙境,汉张衡《思玄赋》有“登阆风之曾城兮,构不死而为床”之语。以曾城名之,足见古人对洮阳关河险塞、山水奇秀之赞誉有加处。

公元561年北周初置洮州,洮州之名,从此沿革一至至今。而洮阳城遂成为洮州州治,一直到明代新建于新城。其间一千多年,这里一直是洮州的政治文化中心。洮州初置,见于史料如:

(保定元年)(561年)二月己卯,遣大使巡察天下。于洮阳置洮州。——《周书武帝纪》

洮州肇启于北周,兴盛于隋唐,曾经的繁华与凋敝,虽都消失在历史的过眼烟云中,但一些事件史料仍然有明确的记载。“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至唐一代,从唐高宗永徽年间起,一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洮阳城遂以边塞重镇之地位,熠熠生辉于浩瀚之历史星海中。从史料中可见,唐代的洮州州治、临潭县治,进而全部设置在洮阳城:

临潭县,中。本隋美相县,周保定元年置。贞观四年,移美相县於东北洪和城内,五年於州理改置临潭县。其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元和郡县图志》

洮阳城于是和临潭古城、故吐谷浑牛头城相为犄角,互补不足,于军事、社会、经济方面呈现出布局者的匠心独具,因其阻断洮河通道防御吐蕃东进之地理形势,遂成为中原之屏障,边塞之重镇。当年的碉楼烽火,曾照彻七戍;然生民不息,亦耕织山原。其间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并且于其地诞生了大名鼎鼎的大唐名将李晟将军,尽人皆知,自不必敷言。

而到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七月,洮阳城更因一次偶然事件,以一文一碑流传至今,以铁证的形式,证明了自己大唐边塞重镇之地位。其碑俗名“八棱碑”,原立于羊巴村西面半山上,镌刻于其上的碑文即《石堡战楼颂》。《石堡战楼颂》一文,虽已经残缺不全,但留存部分,于今天观之,仍然不忝为洮州第一文。今从《全唐文补编》(引自《陇右金石录》,张俊立先生《洮州厅志校注》有录)抄出并试为整理,几处重新断句,改变了一二疑字。后状貌如下:(阙文以□代替)

□堡战楼颂(以下空行无字)

□礼旬勋曰诸侯(下缺二十九字)序。

伊洮想军地,络岩阴□,□节(下缺二十四字)守管公,奉建隼之荣,秉钺荒服,粤□□□,□春(下缺十七字一)安国,丰财阜人,为政司存,未足云异。(下缺二十一字)□□川之体势,智表虑生,乃宣言曰:嘻,兵之来也,固已久矣!讨不轨(缺九字)。成功□□,料敌之谋,敛其甲卒之利,不固郊垒,非楼山墉,则何邦域?洵美设仕,金□□题。

石堡城□□□具,是劂是斤,亦疏亦构,畚筑岩顶。疏柱群罗,危梁横披,高撑邪据。施百□叠栾,攎结浮,□间赪素。晨晖流铄于丹楹,暮色腾蒙于缥檐。周围一陴,四面千状,环水涵影,攒峰借雄。属联奇岗,屹透诡石,虚白呈态,曲折星罗。崇台相嵚,吐纳云雨,皓皓灼灼,登登凭凭。华而不□,险亦宁陋,无抶不勉,三旬而成。

君子也,向不杜不丽,不备不虞,岂后赖厥成,今向功利?□□□□,□野狼顾。不出户牖,收虏骑于万重;莫渎孙吴,审秡氛于千里。井邑掌内,封疆彀中。□□□□□,凭凌城邑,彼带甲者百万,我强弩者数十,澈其悬门,莫敢以入。斯巨制也!

即有全节□□,□□戾止,览是之势,乐斯兼情。羽觞肆陈,金管合奏,词客侍坐,剑人高歌。苍茫翠微,隙逗□□,□□风里,门通波声。斯亦指事荣观。总此数者,众美存焉!

伟哉!联观丕张,钩错成矩,照七戍之□□,生役夫之勇趣。北枕敖庾,积为京储,前开灵祠,聿求多祜。夫如是城:尉施柝鼙,师警晨惮,□□门声,殷遥隰□,同自郐此而□□。李牧固边,龚遂佩犊,嘉是一善,垂美将来,矧明德□。

□□年丰,昭仁也;□隐矜虞,示信也;分诸采物,成功也。(下缺十七字)□□□□□□□□齐(缺八字)平心(下缺十七字)(此后十八行皆无字)□□□□赫赫光鲜,香火不绝。(下缺二十四字)□□之呈妙,若天之化(下缺二十七字)□其拙思予。

时天宝八载秋七月二十一日记。

文章篇幅宏阔,文辞华美,体例得当,音韵流畅。其中如“晨晖流铄于丹楹,暮色腾蒙于缥檐。周围一陴,四面千状,环水涵影,攒峰借雄。属联奇岗,屹透诡石,虚白呈态,曲折星罗。崇台相嵚,吐纳云雨。”等语,更是值得反复吟咏。反观今天可见的洮州古文,再无可与之并肩者,所以当之无愧为“洮州第一文”!

另外通读可见,《石堡战楼颂》其实与哥舒翰天宝八年与吐蕃青海石堡一战毫无关系,即“此石堡非彼石堡也”。而“管公”之主人公,“环水函影”、“门通波声”等描写,明明白白指向洮阳城。实际上它记述的是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七月临洮郡(洮州)太守“管公”(管崇嗣)为应对吐蕃威胁,加固城防而建战楼,落成后举行庆典,文士为之撰文记颂一事。

而八棱碑于洮阳城伫立千年,本身就足为洮阳城即唐洮州州治、临潭县治所在之铁证,进而证明从东汉以来一千四百多年的洮阳城,也就在今天的羊巴村。再从中唐一直延续到元末,它继续以“洮州”、“临洮城”等名,屡见于史料中。其间如宋代洮州擒鬼章等大事件,仍然发生在这里。但我们后世文士,或出于为故乡争名之目的,或因学问不精而人云亦云,遂使八棱碑和《石堡战楼颂》煌煌铁证反而被曲解或搁置。所以,八棱碑之故事,《石堡战楼颂》之内容应当通过新媒体为大众所知,从而为我们的洮州历史正名。若还需学术性的结论的话,有学者及本人相关论文,有心者查阅便知。

作者简介

1AF52

胡憬新,男,汉族。中华诗词学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洮州诗词协会理事。现在临潭县审计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