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话说洮商  >  正文

洮商牛帮:他们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

2024-02-11 16:02:01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洮商牛帮:他们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

商帮是个很久远的群体,早在战国时期甘肃这块地方就有富商巨贾——乌氏。“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首民歌在带火西南马帮的同时,也把其它地方商帮封闭了起来。而今天,留在陇人脑海中的商帮多是行走在云贵川一带的马帮。其实,陇上不仅有洮商、秦州货郎这样的商帮群体,也有牛帮这样的运输商队。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各地商帮沟通南北,奔走东西,不仅运送着货物,也输送传递信息和交流文化。战国时期,就有郑国商人弦高在国家危难之时机智退秦军的事迹。

7C0A

毫不例外,纵横在甘、青、川藏区的洮商们,也谱写了他们纵横开阖的传奇往事。

洮商,是以洮州为根基的商人。洮州地处甘肃西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带,历来为“进藏门户”、“汉藏走廊”。历史上的洮州,大体包括了临潭、卓尼两县的全部和迭部、夏河、碌曲、康乐的部分地区。因而人们把生活在这里的汉、回、藏等民族商人称为洮商。这个群体肇始于明初,兴于清代,民国(1929年前)达到鼎盛。至今,他们已经在甘、川、青、滇、藏五省区纵横了600多年。他们是中国版图上唯一一群赶着驮牛组成的商队。他们穿行于藏区各地,写下一段段传奇。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敏文杰博士讲述洮商牛帮的故事。

驮牛、锅子、掌卡、郭哇,牛帮的独特文化

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洮商,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农闲季节,组建了牦牛队贩运布匹、绸缎、瓷器、牛马、皮张以及中药材等。这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在约定物物交换的同时,从而催生了以此为生的牛帮马队。

这些年我们在研究洮商的同时,对洮商重要组成部分——牛帮,也进行了深入调查。说到牛帮,先要说他们的运输工具——犏牛。犏牛自身不生育,这是一种黄牛和牦牛杂交而成的品种,同时具备黄牛的身家块头和牦牛的耐寒体质,体格魁梧,善于负重,非常适合高原长途运输。这是牛帮兴起先决条件。

牛帮的基本组织结构是“锅子”。啥是锅子呢?就是一个锅里吃饭的意思,这点类似于军队的构成,每个“锅子” 10-15人。整个牛帮就按照锅子的多少来衡量,少则有三四十个“锅子”,多则有七八十个“锅子”。加入牛帮的人,不仅有临潭的,也有临夏人和青海人加盟。

1B60F

每个“锅子”要有负责人,称为“掌卡”,而所有“掌卡”的负责人被称为“郭哇(藏语头领之意)”,帮口越大,“郭哇”越是位重权大。成为郭哇的先决条件是会说流利的藏语,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勇敢是必须的,办事公道更是不可缺少,此外还要有经常行走藏区的经验,熟悉各地风土人情。牛帮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旦选好“掌卡”和“郭哇”后,其他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这是草原法则所决定的。牛帮出发后,各路土匪就像野狼一样,在商队四周出没,做不到令行禁止,就无法和土匪对抗。

1940年夏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在若尔盖大草原(今红原地界)一个名叫一百零八弯的地方,100多个“锅子”的牛帮,遭遇零散土匪偷袭,商队有4人殒命,财物也被洗劫一空。牛帮人很是恼火,决定报仇。他们通过重重关系,弄清楚作案的是阿坝的一帮土匪。牛帮“大郭哇”就出面和阿坝土司交涉,谁知土司只是应付了事。于是“大郭哇”集中牛帮数名高手,在土匪出没地带设伏,将作案土匪击毙。不仅报了仇,且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实际上,牛帮往往遵循“不惹是非,穷寇勿追”原则,对盗匪的袭击以打退为止,一般不再赶尽杀绝,因为要经常往来此地,他们深知和解为上的道理。

牛帮听起来是商帮,可是护卫和武装势力却丝毫不弱。他们究竟有哪些装备呢?

牛帮伙计标配, 百发子弹,两支枪

牛帮多从临潭旧城(今城关镇)出发,或走果洛、或走甘孜、或走阿坝。他们不仅结成大队,而且人人必须全副武装。当然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能用钱财解决的问题,绝对不用武力解决。牛帮往往同各地土司头人拉好关系,给首脑奉送礼品,以保经商的安全。

12B3F

牛帮一般情况下每年出门两次,冬夏各一次,即半年一趟一个来回。牛帮成员全是男性公民,大多年龄是在20岁——40岁之间的青壮年,要自备有露营衣物、防雨的氆氇褐衫、路上的食品。自然少不了武器,长短枪各一支、子弹100-200发、防身匕首一把。

实际上,洮商中有牛帮也有马帮,多用来运送鸦片等珍贵物资。牛帮走得慢一点,但胜在运载的货多,也正是马帮和牛帮相互依存,形成了洮商的运输贩运体系。那时,没有啥路,基本上逢山翻山,遇水泅渡。据说,水最深处,牛角和牛头露出水面,不见牛身和驮子。牛帮行走在外,非常辛劳,无论天阴下雨,牛帮成员均露宿,处于时刻戒备的状态中。

牛帮每日行进25公里左右,行走时,声势比较浩大,连手骑着马,带着藏獒,在道路两侧来回巡查,戒备非常严密,小股土匪往往窥测情况,若牛帮声势强则不敢轻易下手。

他们每天的日程往往是休息和赶路对半,一般从下午2点开始扎营。营地选在草原开阔地带,以避开匪徒的偷袭和窥伺。他们将货物堆放成圈,上搭帐篷,中间用三块石头支锅烧火。帐篷前后有警戒哨。“郭哇”早就安排牛帮分组,有轮流放哨的,一次2人,每次2-3小时,有轮流做饭的,有搭建帐篷的,有专门卸驮子的,有放牛的。吃过晚饭,收拢牛马,牛帮成员就开始休息了,当然是和衣而卧以随时应付突发情况,其间站岗放哨依旧轮流继续。

凌晨2点过后,牛帮就分批整备,准备出发了。有些锅子要先走,有些“锅子”要殿后。一般分为三队,人马依次出发。不然,道路上就挤作一团。因而,牛帮中往往头帮出发了,后面人还在睡觉。各帮的任务也不一样,头帮负责开路和前期铺垫工作,选择宿营地点,扎帐,生火烧水;后帮负责收尾工作(拔帐等)。不过,5点以前,后帮也得出发,不然就走不够25公里。

9746

无疑,这种作息方式符合牛帮的生活特点。须知高原上,下午2点钟后,太阳酷热,紫外线极强,不利行走,此时埋锅造饭,可以让人和牦牛有充足的时间休息、用膳(人)、吃草(驮牛)。同时,也充分避开了土匪凌晨发动袭击的可能。

出门在外就是衣食住行,牛帮在路上的吃饭,更是有许多讲究。牛帮一出发,就派人探路烧水,早上10-11点,牛帮到了预定休息点后,就开水拌炒面,算是早饭。接着继续赶路。下午2点后,开始做午饭,一般准备一顿大餐,因牛帮人体力消耗极大,自然饭量很大。一般多是羊肉面片,有时(看天气情况)也宰羊吃手抓。吃有讲究,一般晚饭让放牛的人先吃,吃完后去放牛。其他人后吃,不论是茶(大茶或酥油茶)和饭(面片、手抓)都要先端给“郭哇”、“掌卡”,以示尊重。饭吃完,茶喝足了,就各干各的,有人散步,有人唱一段花儿。

就这样,牛帮小心翼翼地行走一个多月才能抵达目的地。不过,当牛帮到达后,当地人兴奋的呼喊声瞬间让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可是,他们还有一件大事未办,这是什么大事呢?

卸驮子,安置营地,牛帮伙计的入门技能

这件大事就是扎寨,也就安置营地。既然到了目的地,就要建设一个相对稳固的营地。

首先要卸驮子,就是把牛驮的货物卸下来。这是牛帮成员的“基本功”,他们两人往往分立于牦牛两侧,做好准备同时发力,要求牦牛两侧的驮子同时上驮或同时着地。不然,不是货物被摔,就是人被砸伤,或者牛受伤。卸下的驮子要码放成正方形。驮子多了就组成一个驮城,用驮子围墙,牛群放在当中。

一切妥当,洮商们就以各种方式进行销售。有人将货送到店铺,有人沿街设点。往往是大商号进店铺,一般小户沿街设点。他们交易的商品有上百种之多,有各地特产,也有洋货,也有食盐、烟土等。大体分为上货和下货两大类。上货是运上来的货物,下货是运回去的货。

在民国时期,洮商基本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除了运输外,还有资金支持。也就是一些私人钱庄,当地称为“放贩子”,有借高利贷的,有出资的。所谓出资就是投资不经营,按照出资分成。还有些中间“牙人”。也出现了终端收购者,他们奔波在各个部落之间,将零散的畜牧产品及其它土特产品收集起来,最后转给牛帮中的商号。还有一大批青壮年从事运输服务,充当人手(雇工),这些人经过无数次打磨后,就成为新一代洮商,许多富商巨贾也出现在他们中间。

洮商不仅要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还要同各路土匪作斗争。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沟通南北,丰富人们的生活,逐渐成长壮大成为洮商集团。1956年,全国范围内公有制经济全面确立,大型牛帮马队停止了商贸活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茶马古道商贸活动在1958年后彻底消失了踪迹。

改革开放后,临潭牛帮的后裔们又一次踏上了青藏高原,将洮商商帮文化,通过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汽车)做出新的诠释。从一代、二代解放车到解放141;从一代、二代、三代东风车到东风康明斯,从双桥到前四后八,变了的是交通工具,不变的是洮商精神。

50A2

讲述人:敏文杰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大学博士后、洮商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