纻丝巷里纻衣裳,临潭人,还记得那件棉纻衣儿吗?
秦汉以来,武帝之前,十月即为岁首。
以前岁首过冬,沃酒、炙肉、饮啖的红泥小火炉是独属于富贵人家的闲情雅致,更多的普通人家则更看重过冬的衣物。

(95年高云先生拍摄的穿棉纻衣儿等待接水的新城镇村民)
曾几何时临潭人过冬,以有一件棉纻衣儿为傲。
脱一件瑟瑟发抖
穿一件如沐春风
纻衣古已有之,《左传》就有子产献纻衣的记录。但最早是苎麻所织,到宋代,临安出现了缎子,官家称纻丝。
到有明一代过冬衣物是从穿纻丝开始,明《酌中志》载“又按旧制,自十月初四日,至次年三月初三日,穿纻丝”,纻丝在明代大面积被使用,不但出现在吴承恩、冯梦龙、汤显祖的文学作品中,也成为官衣用料。

(《西游记》中描写一秤金所穿纻丝)

《万里十五年》:当他们朝会集合时,就出现一片令人眼目昏眩的现象。他们的朝服为纻丝(zhù sī)罗绢所制,四品以上为红色,五品以下为蓝色。
又加之明代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花,在移民过来的大部分临潭人中用纻丝(缎子)+棉花的超豪华配置做成的棉纻衣儿已经可以出现在士绅家中了,之后几百年里,棉纻衣儿逐渐成为普通人家的标配,它讲究的重点已经在:填的棉花,扯的料子,缝的针脚、画的样子上了。穿棉纻衣儿啦?这新纻衣儿谁缝的昂?每到立冬前后,大人小孩逢人见问,大抵离不开这几句。

(06年高云先生拍摄的穿羽绒服滑冰的孩童)
如今,临潭大抵鲜有人会做棉纻衣儿了,即便有也无人愿意穿起,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被更时尚更暖和的羽绒服从我们的身上扯换下来。
纻丝巷里纻衣裳!
又是一年立冬时,雪后初晴的某刻,晚日降光阴、炊烟上云彩,会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围着新泥的火炉,吃着二䊲的尕汤,衣一件“江南”在身上的日子。
来源:临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