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走读洮州  >  正文

漫说洮州话临潭

2017-04-19 00:00:00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西控番戎,东蔽湟陇,南接生番,北抵石岭之要冲”。洮州一名最早始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临潭县名最早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临潭自古废置多变,隋唐之际的临洮,是指洮州即今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是确凿无疑的,而非今之临洮县。“金元以来,以狄道为临洮府,与秦汉之临洮在岷州,唐之临洮在洮州者不同”(《岷州志校注》)。 “临洮”之称谓,大致可划为三个时期。秦汉之际的“临洮”,治即指今岷县;隋唐之际的“临洮”治即指今临潭县。民国前称洮州;宋元以后的“临洮”治即指今临洮县,秦汉称之为“狄道”。洮州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辛甸文化遗址、寺洼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古代先民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古时尧舜划天下为九州,洮州属雍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洮州为羌地,羌人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秦汉时在此筑洮阳城以制西羌。三国时期,蜀将姜维攻洮城及侯和,战于洮西,败于洮阳,退居沓中。西晋筑旧城,吐谷浑筑牛头城、鸣鹤城。战争迭起,旷日持久。唐哥舒翰建神策军,战胜吐蕃,取石堡城,改复黄河上源。宋王韶建镇洮军,平番、羌,孤西夏,收洮、岷、叠、宕。元忽必烈远征大理,“八月绝洮”,驻新城,留遗迹。明将沐英、李文忠来洮平叛后筑洮城,建卫所,留兵驻守,携眷定居,军民屯垦,发展经济,共建这块“汉唐以来边备要地”。清代、民国,临潭仍显“进藏门户”之重要作用,军阀、土司每以重兵把守以防不测。新中国成立后,临潭面貌焕然一新。

自古以来,众多民族即在洮州杂居融合,和睦相处。战国初,为羌人所据。秦统一中国后,大批秦晋汉人迁居陇上,进入临潭,并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羌人共同开发洮境,汉羌民族即开始融合,建立了友好关系。东汉时,地方官吏曾强制洮河流域部分汉人内迁,汉族“百姓恋土,不乐去旧”,并和羌人联合起义,共同反抗东汉王朝的统治。西晋末年,临潭被吐谷浑占据,时有羌、汉、鲜卑3族相处,权力之争,在所难免,时缓时急,但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从未停止。北魏孝文帝时,实行重大改革,鼓励鲜卑人和汉人结婚,促进了民族融合。唐代吐蕃崛起,于宝应元年(762)占领洮州,至宋熙宁六年(1073)被王韶收复,长达311年中,烽烟弥漫,战火不息,但吐蕃人与洮州各族人民交流融合更为频繁。大批汉、回族人入住洮州,汉、回、藏民族团结一致,戍边屯田,互相贸易,发展各业,使临潭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清代至民国,统治者多次挑起民族矛盾,曾经发生互相仇杀,但绝大多数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新中国成立后,临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共同生活在幸福美满的民族大家庭中。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落实了各项民族宗教政策,临潭呈现出了一派各民族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同心协力,共建家园的新局面。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临潭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使全县国民经济有很大发展。

临潭自古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唐代有荣立“再造唐室”之功的名将李晟和“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的李愬;明代有数次出使印度半岛诸国、“劳绩与郑和亚”的著名外交家侯显;清代有颇负盛名的诗人赵维仁、陈钟秀及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学理丁门门宦创建人丁祥;清末民国初有中国伊斯兰教三大教派之一西道堂派的创始人马启西;新堡乡的朱克俭和李春魁参加了推翻清政府的武昌起义;民国期间有和肋巴佛共同起义的农民领袖任效周、汪鼎臣,有抗战时和战友冲进日军机场,炸毁敌机24架,建立卓越功绩的战斗英雄李炳文,有创办兰州历史上首家电影院和肥皂厂的企业家王佐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英明的政策及迅速发展的各项事业,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临潭县名胜古迹众多,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吐谷浑所筑古战牛头城遗址;唐代李将军碑;明洪武十二年所筑,今仍保存完好的洮州卫城;明代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军都督李达墓;苏维埃政府遗址等。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保护项目7项,县级保护项目26项。临潭县山水秀丽,风光美好,“洮州八景”驰名陇上。最著名者有位于八角乡境内的“莲峰耸秀”,这里层峦叠嶂,林海茂密,峭壁嵯峨,悬崖似莲,庵观寺庙,多修其上,亭台楼阁,遍布山间,既是美好的旅游景点,又是神圣的宗教胜地。一年一度的莲花山花儿会更是闻名海内外。县北部的冶力关境内,植被茂盛,林海苍茫,气候宜人,多有景观,东山上的“卧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引起海内的关注;十里冶木峡风景旖旎,宛若仙境,被甘肃省列为旅游开发区。另有术布洮河大吊桥、森林公园鹿儿沟、“洮水流珠”、“石门金锁”等奇异景观,均使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临潭县城,俗称旧城,自古为甘南名邑陇右重镇,远在秦汉,已置洮阳城。晋吐谷浑筑旧洮城守之。北周时将晋惠帝元康二年(292)所置洮阳县并入美相县,县治在今县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大将军博陵公贺兰祥收复洮阳,在这里置洮州。隋、唐、宋、金等朝代,临潭县均为洮州、临洮郡、临洮城、临洮镇等行政机构所在地。明清两代,置旧洮堡,“其地西控生番,北枕番族,南通叠部,东连新城,洵洮州之门户,华夷之枢纽”(《洮州厅志》),为藏汉交通孔道,茶马互市之重要商埠。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史上曾先后为吐谷浑、吐蕃、党项、唃厮啰与中原政权长期争夺的重镇之一。县城修筑多次,早则于晋时吐谷浑就筑有旧洮城戍守。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吐谷浑王伏连筹修洮阳城。明初,在原临洮郡城废圮的遗址上修筑卫城,洮州卫重建新城后,这里为旧洮堡。旧洮堡周2里、高2丈、长580丈、底宽2丈、收顶1丈3尺。设南西两门,南门名“镇夷”,西门名“得胜”。清万历元年(1573),操守杨继芳重加修筑。旧城也是回族主要聚居区,回族商贾和外地的商业联系甚广,东至河南、陕西,更沿江河而至津沪,西至青海,南抵康藏,北及内蒙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临潭县城先后数易驻地,北周置汎潭县,隋改临潭县,治所在今卓尼县西洮河南岸羊巴村。唐贞观初,移驻今县城,广德后废。民国2年(1913),复置临潭县,县城驻地为今新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迁驻今县城。时至今日,旧城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经新中国建立后50多年的建设,临潭县城关镇,楼房耸立,寺庙呈辉,西凤烟云缭绕,东明钟声悠悠,已成为临潭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城区由城内、城外组成,主要以西城门和南城门为最繁华区域。城内街道主要以西街为主线,城外街道主要以西大街、西进街、南大街为主线,与小街巷纵横交错,脉络相通。

临潭县在历史上就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洮、岷、河、湟的交通要道。晋时,吐谷浑即在今临潭开辟了“洮阳西道”。自洮阳西行,经今甘南及青海黄南2州地,即达吐谷浑早期的牙账(即都城)所在地莫贺川,以后又以洮阳道为主线,开辟了3条支路:1、南通益州之路。由莫贺川沿洮阳道东达洮河上游,经龙涸,沿岷江南下至益州(今四川成都)。2、东交北魏之路。由莫贺川通往北魏首都平城。据《魏书·本纪》记载,自公元431年至公元520年的90年中,吐谷浑向北魏遣使64次之多,他们用牦牛、蜀马、土产、珍宝来罗致北朝境内的丝绸商品。3、北达凉州之路,自莫贺川北达凉州地区的姑臧(今武威)。明清以来,临潭县成为藏族上京的重要孔道,赴京朝贡的藏族地方酋豪,宗教界高僧大德不绝于洮州之道。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临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今后必将取得更大成就,发生更大变化。临潭,必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甘南草原。

                                                     

来源:临潭县县志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