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潭县新城镇,巍然屹立着一座完整的古城垣,犹如一位沧桑老人见证和述说着洮州六百余年的历史古今,这就是被称为“洮地锁阴,历史宏造”的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洮州卫城。
这座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2年(1379),是明代洮州卫的围城。明洪武12年(1379),洮州十八族番酋三付使叛,占据纳粼七站之地。明太祖命征西将军沐英率军征讨,又命李文忠往筹军事。沐英到达旧城,叛酋逃遁,败于土门峡。明军平叛后由金朝兴奉李文忠督工筑城于临潭新城,并升洮州军民千户所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陕西都司管辖,城筑成后,立有“筑洮州卫城军功碑”。城廓一山一川,周长4390米,高9.9米,基宽7.92米,顶宽6.6米,全城为黄土夯筑,开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北门凌峰而建,东南西三门设置在地平墙直的地方,每座城门均建有瓮城,碉楼、门体墙面由红色砂岩石条砌筑,洞拱属青砖拱券构成,并悬篇勒石标注其名:东曰定武门,南曰迎熏门,西曰怀远门,北曰仁和门。城头构建砖石城垛3035堵。
这是一处把构建需要和地势环境精巧结合的古代军事工程。她南横平川,平行于南河川地,东北西随地形步川缘山而起,将整个东陇山收纳城中,形成了依山傍水、倚峰拥川、逶迤浑然之势。城外建有护城河壕,临川为池,居山切壕,其深宽各5米。
城堡建筑是人类在千百万年的拼搏中为抗御各方面的侵扰危难,用心力智慧凝结的文明。洮州明代卫城在古洮州历史上充分体现了她据地守土、戍边地、置屯垦的屏障作用。当时筑卫城之后,还特别在围城四周百十里之内辐射形的构筑了几百个寨堡关塘、峰火墩台,构筑了具有屯番地域之分的西峪古崖,东至八角大山的长达250华里的边墙堑壕,形成了网络星卫之势的联环工程,为洮州大地的安宁和开发尽了职守。这些工程在六百余年的风雨侵蚀,战火洗炼中,柱险风抵恶浪大多立存至今,虽然今日的洮州卫城和她的秭妹工程,经岁月消磨,人为破坏,已失去昔日的英姿和装束,形态苍然,但宏大的躯体依然留恋和驻守在洮州大地。据考察洮州卫城是目前甘肃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建筑。
构建此城,当时在明王朝决策中还曾有过一番争议。元末明初,洮州为“番戎之地、置废无常”。明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六年(1373),在洮州旧城设置“洮州军民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初,洮州十八族番酋叛乱,给明王朝和当地百姓带来很大震撼和灾难。明廷即派久经征战的沐英、常玉春率军征讨,不及半年平定了叛乱和收复了失地。战后有人认为洮地气候恶劣,土地贫脊,物产凋蔽,民风刁悍,“守地无大益而靡饷甚巨”,提出撤军简治疏奏。但明太祖朱元璋不准,他认为:“洮州西控番戎,北蔽河湟,汉唐以来为边备要地……诚不可无兵以守之”。并批评创议撤兵简治者“虑小费而忘大患岂良策?”在朱元璋的最高决策下,将“洮州军民千户所”擢为“洮州卫军民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个。随而由沐英麾下的奉国将军金朝兴督工率众修筑卫城于“洮河之北,东陇山之南川。”同时将旧城治所因“诸番环绕,孤悬绝域,战守不可恃”迁到新置卫城地。认为新城“地据洮州腹地,居高临深,足以据扼要而捍患。”尤其是新城北的朵山为近城最高峰,四处举报烽烟,皆可先观早备,有奠洮阳磐石之安,保秦陇金汤之固的战略地位。
洮州卫城的建设,洮州卫的设置,不仅随着军事政治统治的强化带来了地方安宁,也促进了洮州大地的大开发和进步。特别是建城置守,建卫置治,大批的南方籍将士留守进行屯垦,不久又从南京应天府,安徽凤阳等地迁徙大批移民入洮。使临潭在耕种业、手工业、商贸业有了大规模发展,使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在变革中跃进,形成了农牧过渡,汉藏聚合的特殊地域风情。
城内有明、清时期城隍庙1座,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朱德等率领下进驻新城,在城隍庙成立临潭县苏维埃政府,并召开“洮州会议”作出了四方面军停止西渡的重大决定。洮州卫城是这一历史的记录和见证,可以说她是洮州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也是洮州历史发展的对接点。
洮西地区自古与中原联系,就是通过渭河谷地进行的。在西夏封锁河西走廊之后,丝绸之路商道,通过角厮罗地方政权及王韶开边,保障了南睡的畅通。历年来在甘南地区出土的地下金属货币,总是以北宋为多,有时甚至要多于明、清两代,就足以说明元代伊始,这条路又成了青海、西藏和甘南藏、蒙各族活佛、高僧、土司、贵族、土官和头人来往于京师之间的贡道和商路。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清末,甚至到民国初年。
新城卫城虽经多次浩劫,但城内街市民居住宅,依然保持着明、清风貌。至今尚存的古建筑有城隍庙等。据传,元代忽必烈征大理途经此地,扎营休整,故将城隍庙又称作“鞑王金銮殿”。每年端阳节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还从四路八乡抬来明初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沐英等十八位所谓的“龙神”,庆祝民族光复节,祈求五谷丰登,并有洮州花儿演唱,相与助兴。
近年来当地群众自发保护城垣,维修古建筑,并将隍庙开辟为文化活动中心,将劫余幸存的十余座石碑集中于庙内。对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驻临潭之指挥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和洮州会议会场,1943年的甘南农民起义指挥所和1949年后临潭县人民政府故址,倍加珍惜保护,迎接八方游客。
这里人民至今保留着明代江淮地区高髻银饰、凤头宫鞋的遗风和传统的集市旧俗。他们将赶集称之为“逢营”,即南京在明初的“赶营场”。每月十日一“大营”,五日一“小营”,每晨有“早营”。四乡农、商和邻县客人前来赶集,均沿袭着"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