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有“中华民族祖脉”的盛誉,它以横亘1600公里的雄姿屹立在中华地理版图上。有资料记载,广义的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东至安徽省明光市,横跨青海、甘肃、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安徽共8个省市。
我曾在临潭县挂职帮扶两年,知晓此地是汉藏聚合、农牧过渡的“进藏门户”“地理过渡带”,也曾听说县里山水胜地冶力关的莲花山是秦岭西起点,但未曾深入探究过它们的关联。
前不久,在“秦岭腹地”陕西商洛的秦岭博物馆,我有幸系统地领略了秦岭的自然人文魅力。在浩瀚的知识图谱中,一组秦岭古道关隘图吸引了我的目光,子午道、陈仓道、荔枝道……大散关、函谷关、剑门关……个个赫赫有名。当看到冶力关时,我怔住了,它竟与这么多古道雄关并列。它被定义为秦岭西端“西扼陇右”“汉藏茶马交易”的古道关口,这无疑是权威的。“西出秦岭第一关”,遐思间,我冒出这样的感慨。能在新的坐标系里去品读冶力关,我内心满是澎湃和欣喜。

古籍里形容秦岭为“天下之大阻”。秦岭不仅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更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是大诗人李白面对秦岭险阻的慨叹。人们为突破大山阻隔,在山间穿梭,千年不断。历朝历代围绕秦岭展开的征伐交好,反复演变,也堪称中华文明演进的生动缩影,冶力关也自然置身其中。最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秦人在其北麓经略,其影响据说也辐射到了冶力关所在的洮河中上游地区。

因工作缘故,我常去冶力关。它备受当地人喜爱,被赋予“青藏之窗、甘南之眼”的美名。它也备受大地宠爱,在不大的地理空间内,演绎了阶梯式跃升的神奇,从镇区的冶木河畔,到不远处的白石山顶,海拔从2219米擢升到3926米。四周群山环绕,其间高山、河流、湖泊、森林、草原、峡谷等多种地貌辉映,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并经人们匠心巧手开发,天池冶海、赤壁幽谷、黄捻子森林公园、亲昵沟、冶木峡等景区相继问世,可谓是高原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格桑花”。

牙扎坎是进入冶力关的“关门”,是一处三山夹两河的谷地,我和镇上同事在此“驻守”时,有同事考我:“你看这些山有什么不同?”我看不出来。他微微一笑说道:“这几座山虽相距不远,但相貌各异。左侧属莲花山,山体灌木葱茏,右侧属太子山,山上只有低矮草丛。而对面这个由白石山延伸出的山体,则满是裸露岩体。”我定睛一看,果真如此,不由惊叹。
进一步探寻,结果更是出乎意料。冶力关是中华民族两大中央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秦岭的实际交汇点,这是冶力关独一无二之所在。绵延的昆仑山在此与雪域高原告别,大秦岭则于此地开始孕育。如此看来,何尝不能说山也有生命,有容貌,甚至有个性。冶力关在祖国大地上的坐标更加清晰,更具震撼力了。

正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冶力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至今有不少边塞文化遗存。有中国第一大十里卧佛山,也叫将军山,形似身着甲胄的守关大将。在天池冶海北岸,有纪念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常爷庙。还有颇具西北风情的土堡、边墙、壕堑、烽墩遗迹,依山就势地矗立在不同地方,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攻伐与沧桑。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是一部在军事争端中糅合商贸往来、文化交融,进而民族融合的历史。冶力关如今有汉、藏、回、土、东乡等多民族和睦聚居,有600多年的江淮移民独特历史,至今镇上还有诸多白墙青瓦的江南马头墙建筑,有妇女身着江淮遗风的尕娘娘服饰,唱着“花儿”。就连冶力关的名字,也与历史上曾在青藏高原东部兴盛的一支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相关,因其所属的冶利七部落在此驻扎而得名。
至此在有唐一代,唐蕃古道铺就出一条和平融通的大道后,中原和少数民族政权便开创了一种叫“茶马互市”的贸易形式,冶力关所在的洮州地区就是前沿阵地。到宋代,随着政权中心南移,南部的川甘贸易走廊逐渐兴起。到明代,为加强对茶马贸易的管制,建立了秦州(今甘肃天水)、河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雅州(今四川雅安)5个官方茶马司,加之彼时川茶、湘茶逐渐占据市场,南方的茶叶想要运达,必然要突破秦岭的阻隔。于是,“阴平道”等一些连通秦岭南麓和陇右地区的“茶马古道”繁盛,南茶经今广元、文县、武都、舟曲、岷县,一路穿越西秦岭,到达洮州。
冶力关虽不是官方互市的中心区域,但因地处这西北茶马贸易大路网中,商队也络绎不绝。据当地老人说,历史上在周边的大岭山、八角山有卡点查验过往,而后各方云集在镇中心的关街进行交易。我和镇上朋友曾在冶力关附近的洮河谷地游走,的确看到了崖壁上凹进去的栈道痕迹,看来这便是茶马古道的一段了,感叹古人虽行路艰难,却无畏险阻,这种披荆斩棘的精神推动了文明的演进。

如今的冶力关,已然蝶变一新。历经代代人20多年的文旅开发,这里已成功晋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依然体现了一种新时代的奋进精神。除了自然景观,小镇周全的基建保障,也成为旅途重要一环。走在那传说中“茶马互市”的关街,墙壁浮雕、诗词楹联记载了那段历史。穿过关街后,彩虹公路两侧的农家乐一条街好生热闹,沏一壶清醇的盖碗茶,拌几道本地野菜,要一盘炒鸡,成为漫步冶力关最美、最惬意的享受。夜幕降临,镇中心的冶力关文化广场上篝火升起,多民族歌手歌声嘹亮山谷,游客们欢快地围作一圈,跳起锅庄舞。冶力关历经千年,一直见证着人们孜孜不倦的脚步,记录着人们变化的表情。
(文/沁人,图/朵国良 丁海龙)

作者简介:沁人,本名崔沁峰,85后,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曾在临潭县挂职帮扶。偶有散文、评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和《西部文艺研究》《飞天》《格桑花》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