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1日,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这一天,中国北方的每一处都热气腾腾,
关于饺子和耳朵之间的爱恨,
我们从不深究,
调馅儿擀皮包好入锅一气呵成。(能用吃寄托的情感,坚决不用别的方式表达)



虽然冬至这天北方各地吃的内容破天荒统一,但是为了坚持最后的倔强,大家最终在名称上找到了突破口:"煮饽饽"、"牢丸"、"煮角"、"娇耳"、"水包子"、“馄饨"、“抄手”等等,饺子就拥有诸多昵称。

到了洮州,归纳为一碗“扁食”。
也有同一个系列的姊妹产品“煮角”。
同样是面皮里包上馅料捏成特定形状,但是两者又不尽相同:
扁食逼格更高,因为里面的馅料必须有肉,萝卜韭菜友情出演;

煮角的主材料在物资短缺的年岁更接地气些,煮熟的洋芋剁成泥,大多和些酸菜彰显灵魂。
人说高原粗犷,但是洮州人又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细腻,光看看酸菜煮角上捏出的花边,就能感受到水波流转的纤细婉转。
不得不说仪式感这种东西我们很早就开始玩了!
到底是先有煮角还是先有扁食?

我一直揣测是先有煮角(在洮州洋芋也算主食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便衍生出了扁食,还是扁食流入洮州后被因地制宜改良成了煮角?
现在说出来,不知是否有大神会帮着解答一下一枚低段位吃货的困惑!
冬至,严冬将至。
吃一碗扁食,暖暖胃,和最寒的天和解,同最长的夜作别,
在深冬里守望春暖花开,也算是洮州人坚韧的浪漫吧!
文 马静霞
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