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旅游临潭  >  食在临潭  >  正文

唇齿留香的麦索

2024-02-21 16:03:53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唇齿留香的麦索

文/黑小白

在我的家乡,有一样以青稞为主,辅以芹菜、葱蒜、芫荽等蔬菜和清油(油菜籽油)、酱、醋、盐等调料加工而成的美食,叫麦索。

每年七八月,青稞正巧也是七八分熟,颗粒饱满,色泽尚青,青稞穗谦虚地低垂着,芒刺展向四方,尽力吸收着高原的阳光,此时,脚勤手快的农妇就开始忙活了。

她们或结伴而行,或独自一人,或携子带女,早晨出发,到阴山背阳之处,找一片自家地里颗粒和色泽刚好适合做麦索的青稞,开始细心选摘。这个过程费时不多,选摘好之后,就得赶快回家,麦索须在一日之内做成,隔了夜,味道会差得多。

蒸麦索,最好用铁锅,草火或柴火,不失原味。将选摘好的青稞放在铁锅里,水过青稞少许,加盖,盖上覆棉布,先用旺火煮,后用细火蒸。其时,青稞的香味渐渐氤氲在房子里,窜出门窗,飘散在院子和小巷里。

蒸熟的青稞置空气流通处凉冷,分几次装在编织袋内,在地上使巧力摔打,再用簸箕簸净,经摔打和颠簸还有一些未脱尽壳的青稞,就要用双手揉搓干净。这时的青稞,碧透如翡翠,圆润似珍珠,家乡叫青青稞,吃起来柔筋滑口,味道醇厚。

青稞蒸熟、簸净之后,就要赶去有磨坊的人家磨麦索,家乡叫拉麦索。一般是石磨,现在石磨消失了,都是电磨。青稞从磨眼中滑下,磨盘缝里麦索一根根地掉落出来,粗如火柴棍,长短不一。感觉中石磨上磨的麦索味道要比电磨上的香,这就好像,现在煤火上蒸的青稞相比过去草火或柴火蒸的味道差一些,这种源于自然的美食,用最能接近自然的原始的古朴的方法加工,更能保留原汁原味和天然本色。

因麦索加工费时费力,而且又需要在一日之内完成加工,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自己加工麦索,大都是县城周边或有意赚点收入的农妇,起早贪黑,辛苦劳作,加工好麦索,盛于篰篮,于闹市或街头路口售卖,价格不菲,但总觉得没有自己加工的麦索好吃。也许,世上美好的东西,比如梦想、爱情、旅行,最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麦索,也是如此。只有自己亲力亲为了,才能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自然赐与的美食。

麦索加工好后,将芹菜、葱蒜、芫荽切碎,加酱、醋、盐等调料,用清油爆炒或炝拌,一道时令美食最终摆上了饭桌,色香味俱全,诱人食欲,让人垂涎三尺,吃起来咂嘴弄舌,津津有味。也可将麦索晒干,存放于干燥处。想吃的时候,切点洋芋,炝点葱花,熬成稀饭,也是一样极有特色的美食。

清代凉州进士郭楷有《偶过田家》一诗,诗云:“野老生平见客欢,黄瓜紫葚并堆盘。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麦索是西北地区极富特色的时令美食,也是西北传统的风味小吃。如今,我们渐渐远离了土地,远离了青稞和麦索,食欲不振,身心疲惫。也许,我们应该重归田野,贴进土地,在谦逊的青稞、翻滚的麦浪、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生机勃勃的蔬菜花草间找回生活的平静和心灵的安宁。

 

作者简介

 

黑小白,原名王振华,回族,甘肃临潭人。作品散见《北方文学》《延河》《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甘肃日报》等报刊。系甘南州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