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非遗变身“金钥匙”,开启文旅融合富民路

今年以来,临潭县紧扣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目标,一方面依托“万人扯绳”“龙神赛会”等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节会品牌,聚人气、促消费;另一方面推动铜器加工、洮绣等传统技艺向特色产业转化,探索出一条“活动引流+产业造血”双轮驱动的实践路径,以“非遗+”模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为临潭一项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万人扯绳”早在2001年便成功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于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年伊始,元宵佳节,阔别十七年的“万人扯绳”活动在城关镇震撼回归。一条长1808米、重达16吨的巨型绳索横贯街道,引来数万名县内外群众和游客踊跃参与。哨声响起,不分年龄、民族和地域,参赛者齐心协力、奋力拉拽,现场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尽显非遗活动的感染力与凝聚力。活动以“非遗+”为牵引,融合演艺、民俗、游乐等多种体验形式,有效提升游客参与度。据统计,活动期间共有22.2万人参与,接待游客8.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254.8万元,临潭文旅市场火爆开局。不仅如此,8 月中旬,《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在临潭县冶力关景区集中拍摄录制,“万人扯绳” 作为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亮相节目。节目播出后,进一步提升了临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游客对临潭非遗文化的关注。

5月31日至6月2日,临潭县第十四届洮州民俗文化旅游节在新城镇隆重举行。以国家级非遗“龙神赛会”为核心,再现六百年民俗的恢弘气势。节会期间,临潭县通过政商协作,整合文艺演出、秦腔、花儿演唱、商贸展销等多元内容,打造集“食、购、赏、游”于一体的消费场景,让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与旅游品牌“强势出圈”同频共振,吸引本地群众和游客近10万多人前来打卡。
在临潭,非遗不仅是珍贵的文化记忆,更成为带动就业增收的“金钥匙”。近年来,县内积极发展铜器加工、洮绣、木制蒸笼制作、洋芋粉条加工、洮州古法酿醋等非遗产业,建设非遗工坊与生产基地,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火”进市场。

在城关镇双龙铜器加工厂内,工匠们以锤、錾为笔,经过熔铜、锻打、雕花、抛光等工序,将一块块铜料打造成纹饰精美、造型古朴的铜壶、铜锅、铜香炉等器物。目前该厂已带动20多户当地村民发展铜器制作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90多万元。

洮绣作为临潭特色刺绣技艺,也逐渐成为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洮绣工坊,绣娘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山水花鸟绣制于在枕头、被单、荷包、围裙上。目前,已建成洮艺芭手绣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洮绣工坊,开发产品30多类,帮助300余名妇女实现增收。

在新城镇美味醋业有限公司厂房,一批批食用醋以古法酿造奠定风味基底,又借现代化灌装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企业年产量160吨左右,年产值约70万元,同时让6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余元,真正将非遗产业变成了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从“万人扯绳”火爆出圈到非遗富民产业崛起,临潭县正以非遗为抓手,不断书写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让更多人了解临潭、走进临潭,感受这座小城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活力。
来源:临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