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信息详细
信件内容
流水号 20250825002
标    题 关于临潭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发展优化的建议
写信时间 2025年08月25日
信件内容

尊敬的临潭县相关部门:

 您好!我们是关注地方文旅发展的东南大学“丝路延绵,文物有语”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近期通过文献梳理、案例对比,对临潭县文旅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临潭作为“唐蕃古道”咽喉、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坐拥17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多项非遗项目,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家底让我由衷赞叹;但旧古城拆除的遗憾、文物保护的薄弱,以及“重冶力关风光、轻历史文化”的宣传倾向,也让我看到了文旅发展的提升空间。结合甘肃省内敦煌等文旅成熟地区的经验,我谨以学生视角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临潭文旅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借鉴敦煌“保护为先”理念,筑牢历史文化资源根基

敦煌对莫高窟的保护堪称“活态传承”的典范——从建立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壁画病害,到划定严格的保护区杜绝人为破坏,再到通过专项资金开展周期性修缮,始终把“保护”放在文旅发展的首位。临潭可借鉴这一思路,先补上文物保护的“基础课”。对于已拆除的旧古城,虽无法复原,但可借鉴敦煌“数字复原”的思路——收集旧古城老照片、老人记忆中的街巷格局,联合省内高校设计专业,制作旧古城数字模型,在县城游客中心或线上平台展示,既弥补历史遗憾,也能让游客直观感受古城风貌;今后涉及老街区、历史建筑改造时,可参照敦煌对沙州古城的“微更新”经验,不搞大规模拆除,而是对老建筑进行加固修缮,保留街巷肌理与建筑特色,让历史风貌与现代生活共生。

  二、参考敦煌“文化深挖+IP转化”路径,让临潭历史“活”起来

  敦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文旅标杆,不仅在于保护到位,更在于将莫高窟的“壁画故事”转化成了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IP——从《又见敦煌》实景演出,到“敦煌文创”的出圈,都是把“沉睡的历史”变成了“可体验的文化”。临潭同样可以走这条“深挖+转化”的路。在文化挖掘上,可借鉴敦煌研究院“专项研究+学术合作”的模式: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展“临潭丝绸之路文化专项课题”,比如考证文成公主进藏在临潭的具体路线、梳理唐宋“茶马互市”的交易流程、挖掘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民间故事,像敦煌研究壁画内容那样,把临潭历史的细节“挖深说透”。这些研究成果可整理成《临潭丝绸之路文化读本》,既填补学术空白,也为后续文旅转化提供素材。在IP转化上,可参考敦煌“从文物到产品”的思路:比如借鉴《又见敦煌》实景演出的经验,围绕“茶马互市”打造小型沉浸式体验剧,在洮州卫城遗址周边搭建简易舞台,让游客穿上古代服饰,参与“茶叶换马匹”的模拟交易,亲身感受当年的商贸繁华;针对“万人扯绳”非遗,可参考敦煌“飞天IP”的运营方式,设计扯绳主题的文创产品——比如印有人物纹样的围巾、融入扯绳元素的钥匙扣,像敦煌文创那样,让临潭非遗“看得见、带得走”。

  三、参考敦煌“文旅融合”模式,打造临潭特色旅游产品

敦煌的成功,关键在于“让文化可体验、让旅游有深度”——游客去敦煌,不仅是看莫高窟,更是体验“大漠文化”的独特魅力。临潭可借鉴这种“文化赋能旅游”的思路,打造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产品。 比如参考敦煌“夜市+文化”的运营经验,在冶力关景区或县城打造“临潭茶马文化夜市”:除了售卖当地特色美食,设置“非遗展演区”,邀请洮州刺绣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组织小型纸马舞表演;开设“茶马互市体验摊”,让游客用“古代货币”兑换茶叶、酥油等特产,既丰富夜间旅游内容,也能传播临潭文化。

再比如借鉴敦煌“节庆IP”的打造经验,将“万人扯绳”活动升级为“临潭丝绸之路文化节”:除了传统的扯绳比赛,增加“茶马古道文化论坛”“非遗文创展销会”“临潭历史情景剧演出”等环节,像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那样,通过节庆活动吸引媒体关注、提升知名度,让“万人扯绳”不仅是民俗活动,更成为临潭文旅的“金字招牌”。

敦煌的文旅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多年“保护—挖掘—转化”的积累;临潭拥有同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只要借鉴省内成熟地区的经验,守住“保护”的底线、找对“转化”的路径、用活“宣传”的手段,一定能让丝绸之路的文化基因在临潭焕发新生。以上建议或许还有考虑不周之处,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也期待未来临潭文旅发展的新突破。

 建议人:东南大学丝路物语社会实践团队

2025年8月15日

办理情况
处理状态 已处理
回复内容

网友:

您好!8月25日,您在领导信箱留言提出的“临潭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文旅发展优化建议”的问题,现答复如下:近年来,我县采取盘活文旅资源、培育多元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扩大品牌影响、激发消费潜能、扎实开展“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年”活动,持续推动临潭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赋能、重点宣传。积极探索数字文化建设,开展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文化活动直播、录播,以及基层文创、非遗产品的宣传,全民艺术普及及课程线上服务,为文化惠民活动开辟了新途径。2025共上传至临潭文化云平台文化资讯30条、直录播场次3次,全民艺术普及课程1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挖掘线上资源,广泛推送文化资源,组织开展“非遗在线”、“猜灯谜”、“一站式图书阅读”等主题活动,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文化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有效的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二)研发产品,文旅融合。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一是借助我县电商优势,大力挖掘山野珍菜和农副产品,开发销售旅游土特产,丰富临潭旅游“伴手礼”种类。临潭土蜂蜜、高原藜麦、洮州粉条等土特产品知名度逐渐提高。二是推出了“体育+非遗”体验活动。成功举办国家级非遗项目—第620届临潭“万人扯绳”民俗活动、“村晚”文艺节目展演活动、第二届“万人扯绳闹元宵·灯谜寻趣添年味”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三)继承发扬,传承创新。一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加强了洮州卫城、牛头城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和铜锅铸造、洮州刺绣、洮砚制作加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防止文物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强化文物的安全保护、管理。二是丰富提升了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以非遗+工坊+贫困村(户)的模式,以铜锅铸造、银饰加工等金属手工艺、洮州刺绣等为重点,支持开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

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关要求,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文化旅游商品市场与当前大众审美对接,将社会潮流、社会需求融入产品设计和开发中,找准市场定位,最大限度发掘我县传统文化的市场价值。

临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处理对象 临潭县领导信箱
处理时间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