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民风民俗  >  正文

洮州士人的形上追求

2017-06-09 00:00:00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即以书法作为“六艺”之一而教习弟子,《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自东汉魏晋以来,随着玄风的盛行、个性的觉醒和艺术的自觉,书法也从形而下的“技”的层面升华为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从此在士子文人的心目中,书法已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技艺形式,更是一种抒发情感寄托胸臆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如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诸人,虽出身名位各异,或士族豪门、或社稷重臣、或寒门士子、或方外高僧,但都将自身的学养才情、理想抱负、人格精神融入各自的书法艺术中,使中国书法真正成为“写意的哲学艺术”。明清以来的洮州士人励学敦行,在溶入传统主流文化的同时,也秉承了传统士人对书法艺术的形上追求。

“洮州古边地,尚质好武”,自明代以来,文教盛行。据史料记载,清代洮州贡生近三百人,举人十二人,进士二人。建书院两座,兴义学九所。一时民间修文崇学之尚蔚然成风。而贤能秀异之士亦往往杂出其间。如清岁贡生范玉麟“通书籍,工书法,精医术,济人甚多,汉回莫不爱敬之”;赵维仁,字心泉,清道光贡生,曾任灵台县教谕,工书画,精诗文,著有《继园诗草》四卷;陈钟秀,字辉山,清咸丰贡生,曾任岷州学正,工诗善书,方正不阿,著有《咏雪诗存》四卷;寇爰相,字小莱,清光绪举人,曾任河州学正,精研天文地理,长于诗文书法,主讲凤林书院,著有《小莱文集》、《小莱诗集》;姜芬桂,清贡生,工书……然风雨之后,丧乱之馀,亡失既多,书籍不具,或名存而实亡,或事实而传讹。故仅录事迹可考、书艺犹存者以列叙之。


汪映奎(1864-1829),汉族,字少苏,号水云,又号圭峰氏、水云居士、玉壶斋居士、金鼎山樵,道号重九。临潭扁都人。清光绪廪生。幼承家学,博通经、史、子、集,嗜典故之学。为文多隐僻掌故,洮州历任名宦幛文多出其手。善诗赋,通医药。1929年(民国18年)卒,享年65岁。其书法以民国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设帐旧城时之书风为代表;后期以研修道教时之书风为代表。先生立私塾之时,曾有洮州众多子弟入其门下习儒修文。其时先生手录历代名家文章诗赋,汇编成册,如《少苏课士文选》、《课士文稿》、《名家文稿》、《唐人五言古风》等,今尚存于世。观其书迹,楷书以颜欧为宗,劲健古朴,端庄淳厚,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如《课士文稿》系列,实为馆阁书风之典范;行书以二王为宗,兼以欧阳询、李北海,书风洗练典雅、流动中不乏含蓄自然之气,如《唐人五言古风》、《少苏课士文选》、《名家文稿》等册,可为后学之圭臬。民国之后,科举既废,私塾八股,遂成后进。先生歇业回乡,日以观书修道为乐。其时先生书风大变,览其手抄道教经典《群真语录集要》、《九龙真人金丹集》、《道家十三经粹语》、《悟真篇内外集》、《参同契珍函》、《群真秘语珍本》诸册,纯以行草为之,书风清奇高古,疏野、旷达、宕逸之气沛然充塞。书艺至此,夫复何为!然先生为人宽博仁厚、冲淡洒脱之风,更为时人所仰。观其与门生弟子、亲戚故交往来之书函,信然也。


敏翰章(1869-1931),回族,字倬丞,号柳屏,临潭旧城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廪生,宣统元年(1909)选为拔贡。幼入私塾,有“神童”之誉。善诗文,擅书法。民国元年任甘肃正宁县知事,旋分发山东省任用,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民多称赞。民国七年(1918),当选为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其间组织陇右共赈会,筹款救灾,活人无数。后历任古浪、镇番、武威、永昌等县县长,每到一处,缉匪安民,治水垦田,为民谋利。镇番乡民曾立《德政碑》以纪其惠。民国二十年(1931)病故,享年62岁。敏公书法真草隶篆各体俱擅,尤精于鉴赏。在北京国子监修业期间,广交京城名流,收藏典籍书画。公之行楷温润圆劲、朴茂沉雄,论者谓其“深得松雪神髓”,实乃越赵松雪而深入二王之堂奥。观其尺牍与中堂可得之。隶书以《华山》、《礼器》、《衡方》、《史晨》等汉碑为宗,稳健沉著、雄浑含蓄,富有庙堂气象。曾出版发行《倬丞字帖》一册,古人所言书如其人、人书合一,斯之谓乎!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说道: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先贤之胸怀气度、精神风骨,毅然划破历史的尘烟而历久弥新。这或许是洮州传统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之命脉所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