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化在临潭县城“万人扯绳”活动里的古老智慧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经常是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接壤的边缘地带,在这片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上(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3º52′与西经34º10′交叉之间)留下了历代中央政府及吐蕃、吐谷浑、西夏、回鹘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印记。在这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被传承了600余年,它就6是临潭县城元宵节期间的“万人扯绳”。
最早的扯绳比赛是明代时在洮州旧城(即今天临潭县城)戍边军队中开展的训练项目,后来演变成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军队和民众的联欢游戏,再后来成了洮州人民过春节闹元宵的盛大民俗活动。地点是在当年旧洮堡(元末明初河州卫千户所所在地)西城门门前空旷地(即今天临潭县城主街道的西门十字上、下一定区域)进行。最初上片为军队(当时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将台一带),下片为百姓,后来变成了以西门十字中心为分界线的上、下片百姓。最早使用的是比较粗但不太长的麻绳,在逐年的举办过程中参加人数越来越多,在主绳不够长的情况下有些老百姓就会拿来自家麻绳栓在主绳上扯,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头联、二联、燕尾的模式。后来因为参加的人数太多为安全因素考虑就改用油性钢索绳,2025年举办时的绳具总长1808米,重达16.8吨,三晚参加总人数超过50万人次,网络浏览量更是高达10亿人次,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拔河活动。202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英 摄
万人扯绳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晚上举行,每晚三局共九局,正常以赢五局者为胜出方,当地百姓都信奉那方获胜那方的庄稼当年收成好。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四面八方的民众(男女老少皆有,县城的居民更是携妻带子、扶老搀幼倾巢出动;观看者身着艳丽服饰,扯绳者换着旧衣,备好手套,穿上有鞋带的鞋子,指挥者带好指挥用的铁哨、铜号、旗帜等道具.......)便涌向县城主街道去参加这一独特而壮观的拔河比赛,现场由组织者、扯绳者、指挥者、观看者、媒体记者等群体组成。用“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摩拳擦掌、呼声整天、凝心聚力、惊险绝伦、震撼至极.......”这些成语来形容现场的氛围很是贴切入味。
临潭县城的“万人扯绳”活动与别的地方拔河比赛大不一样,这里扯绳的绳具由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传承者把买来的钢索绳(约3、4厘米粗)加工成头联和二联两部分(二联包括蛇身和燕尾)。上、下两片的绳具都由龙头、蛇身、燕尾三部分构成。龙头也叫头联,由四道钢索绳捆绑而成(约15厘米粗,每隔一段用专门的钢卡固定在一起,外部用麻绳缠牢,防止扯绳时把人们的手指头夹进去);二联也叫蛇(古人将蛇比为小龙)身,由两道钢索绳组成(约8厘米左右粗,也用专门的钢卡固定在一起,外部也用麻绳缠牢,作用同头联);三联也称燕尾,是将二联的两条钢索绳保持一段距离后左右分开,以便保证力量的平衡和让更多的人参与。

张颖薰 摄
比赛时两个龙头之间也用木杠进行联接,但两个龙头之间连接的杠子要加工成中间粗、两头稍细的形状,以利于放杠子和打杠子的方便。比赛用的杠子都要选用上等的青冈木或白桦木经过加工并用桐油浸泡一段时间(约十几天)阴干后才可使用。木杠子一般要准备16个左右(龙头杠12个、二联杠4个),其中还有一个比正常杠子较小的特殊杠子——信号杠。

杨志龙 摄
绳具的命名寓意着当龙(初春夜晚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蛇(惊蛰节气过后冬眠动物苏醒)、燕子三种物形得见的时候,就是我们当地春播和新年希望的开始。
之所以称这一活动为民俗活动,是因为这项活动很久以来都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正月闹元宵的习俗活动,古时主要由临潭县城历届青苗会成员出面组织(现由洮州农民文化宫管委会和青苗会组织),主要包括祭绳、出绳、扯绳、收绳等环节。
祭绳是将加工好的上、下两个龙头抬进县城城隍庙(当地人也叫大庙,即今天的洮州农民文化宫)由当地一些德高望重的先生(知书达理的男性老人)举行祭祀仪式,通过祭祀仪式告诫大家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力争让大家做到虔诚、敬畏,团结、互助,尽力、付出,以保证不出现大的意外事件。

寇赫鹏 摄
出绳是祭祀仪式结束后将所有绳具摆放在比赛场地,一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同时完成头联和二联的联接(用50厘米左右长的木杠子将二者连接,并用麻绳绑扎牢固)。
扯绳又分为舞绳、联绳、扯绳、断绳、回绳五个阶段。舞绳相当于比赛的前奏,当地人把舞绳也叫舞龙。比赛开始前,去的早的上、下片青壮年将各自的龙头扯来捞去,举上翻下,有时还会用幽默、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挑逗对方,使扯绳活动更具有观赏性和趣味性。

王昆 摄
联绳是当时间差不多的时候(一般是晚上8点左右),双方会有一定数量的专门内定人员(圈内把龙头上的参与者又称作联手)进入两个龙头的连接地点(及县城主街道的十字中心),组织双方将龙头扯近,同时由身材高大的一个“联手”高高举起信号杠(参加扯绳的扯绳者和指挥者看到信号杠就会明白联绳到了关键时刻,随即会在各自的位置做好准备)并在“联手”们的帮助下隐秘的进行龙头的连接和杠子的放置(这个时间段非常紧张也很危险,很多动作都要在急速的变化状态中完成,内含很多的技巧和诀窍,具有很重要的传承因素)。

(照片由临潭融媒提供)
等龙头连接上、木杠子放置稳妥后高举信号杠的“联手”就突然将信号杠撤下,然后双方就会在第一时间发出“扯”的喊叫声,届时双方的指挥者们马上用铁哨、旗帜、铜号、语言等信号通知大家绳已连接好马上开始扯。刹那间现场气氛快速转入严肃状态,原先十字街头看舞绳和联绳热闹的拥挤人群迅速奔向各自局域的方向,就近加入扯绳的行列,随即扯绳号子响彻云霄,指挥者尽数上场、花样百出;扯绳者频频发力、不甘示弱,双方进入白热化的比赛状态。

(照片由临潭融媒提供)
扯绳过程也是体现双方参与者力量、毅力及智慧的过程。双方参加人员都会拼尽全力为荣誉而战,观看的人们(主要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也在各自片区呐喊助威,处于劣势时扯绳的人就会骂骂咧咧的喊观看的人让拔上帮忙扯;有些荣誉感强的看见要输时也会主动站出来拔到绳上去扯,没有空位置时就抱着熟悉者腰上去帮忙。扯绳过程一局一般会持续半个小时左右,精彩的一局有时也有持续更长时间的;双方你来我往,忽上忽下,或稳如泰山、或急转直下、或震耳欲聋、或死寂一片,当双方中有一方拼尽力气后觉得再没有气力挽回局面、大家都选择放弃的时候,落败一方绳索便会落到地面并快速滑向对方区域,这时连接龙头处杠子的承载力就会减轻许多(如果任何一方不放弃,杠子就很难打下来也无法分出胜负),负责打杠子的“联手”就会用铁锤轮流奋力将杠子打下来,使上、下龙头处于断开状态,这时才意味着这一局的比赛分出了胜负。此时获胜方就会发出“嗷吼吼 ”的狂叫声,激动者甚至会把帽子、手套抛向空中,以表示庆祝。在短暂的休息和狂欢之后,落败一方就会灰溜溜的组织人员将落入对方区域的绳具拉回到自己局域的合适位置,然后又组织新一局的开始。

肖志毅 摄
三晚扯绳活动结束后按照遗留的传统习惯,还要将绳具在街道上展示两三天(意为引导胜利方保持斗志,将扯绳精神发挥到一年里劳作、生意的各方面,争取更大的成果;刺激失利方汲取教训,不卑不馁、奋起直追),然后由组织者们将绳具收拢存放到适宜的地方以备后用,有剩余的木杠子也会被搜集供奉,至此扯绳活动所有环节完成。
这里举行的拔河比赛寓意深刻,连接和断开方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几百年传承的智慧沉淀。这里的民众把上街龙头称为雄龙(也称公龙),龙口较小;下街为雌龙(也叫母龙),龙口较大。比赛时上街绳的龙口要穿进下街绳的龙口然后在上街绳的龙口处放进木杠并且要调整好两个龙头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杠子的牢固和联接的安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在连接中心现场看到有人拿着钢钎的缘故。
放、打杠子的人分别由上、下片(又叫上下街gai)的身强力壮的4名中年男性组成,上街扯赢了由上街的杠子手负责打下杠子,下街扯赢了由下街的杠子手负责打下杠子,以保证双方比赛的公平、公正。
扯绳时大家用统一的扯绳号子(即奥、奥奥、奥奥奥、稳住)来凝聚力量,协调配合。连续短促的一声“奥”,意味着大家发猛力拽对方,现场大家会看到扯绳的人会随着号子起伏、跳跃,这种方式虽然发力猛但很容易让人乏力(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味道,但在对方无应对措施时却有奇效);连续稍长的两声奥,意思大家用力拔;连续平和的三声“奥”,意思大家持续发力往后扯;喊“稳住”时意味着对方力量占优,大家不要发力只要以身体的重力捞在绳上就可以了,是一种消耗对方力量的策略。

高云 摄
使用扯绳号子的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指挥者们的嗓门(即声带)的损伤,也有利于拔河者力量的集中和统一发力,这里面有一定的力学原理。其他的口号如“123、加油”等都没有这种口号科学、合理。
扯绳期间除了原有的社火表演、洮州花儿对唱、烟花燃放,灯谜竞猜等传统活动外,近年来还拓展了招商引资、物资交易、乡村春晚、名优小吃品尝等创新模式。临潭县城“万人扯绳”活动蕴含着很多古老智慧,除了增加庆祝春节的热闹度外,更是增进民族团结、走亲访友、适婚男女自找对象的好时机。
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的“万人扯绳”活动已成为临潭乃至甘南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全国拔河之乡这一殊荣的根本基石,更是发展当地文旅产业的重要载体。我们相信在大家持续不断的传承和努力下,“万人扯绳”这一驰名品牌必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民族团结的向心力、人民幸福的晴雨表!
来源:临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