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走进临潭  >  历史人文  >  正文

“洮州卫城”——萦绕在梦里的乡愁

2021-09-14 15:06:29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洮州卫城”——萦绕在梦里的乡愁

张彩玲

晨起,娘家新城的小院万物初醒,静谧而又温暖,目之所及,依然是老屋前的古城墙,他高耸,伟岸,敦厚,坚实,就像一幅年代久远的水墨画,盘踞在我记忆的深处。我是一个地地道道“在城墙根长大的孩子”,所以对于老城墙,有一种融入血液魂魄里的特殊情感。

城墙不大,墙内是一片历史,墙外是一片峥嵘,记忆里的他一直像位亲切的老人,独自坐在夕阳里,把铁马金戈,战鼓旌旗都挡在旧日,只让顽皮的我们坐在它的肩头。那时候,我们曾无数次带着无忧无虑的欢乐,一口气爬上去,俯瞰四周,一边是炊烟袅袅的现代民房,另一边是见证了这座古城荣辱的南门河。早上,迎着太阳的晨辉,捧本书爬上能让母亲监督到的城墙墩,看文学,看历史,或预习或复习;下午完成功课,便和小伙伴们在城墙的豁口上爬上爬下,嬉闹玩耍,直到母亲扯着嗓子喊我们回家。

小时候,城墙上还多为菜地,一垄一垄,甚是整齐。勤劳人家,种着各种蔬菜。宽敞平整的墙头上,低的白菜青葱,高的燕麦油菜花,郁郁葱葱,随风摇曳。饱满的豌豆荚则爬满藤枝,在绿叶的掩映下冒出来,可便宜了我们这帮小馋鬼。一些不太平整的地方,是一人高的青草,俯下身便寻不见玩伴的踪影,只有那父辈们留下的童谣在艳丽的夕阳下依稀萦绕。

小时候,只记得城墙的东南西北方都有好几个大豁口,父亲说这里以前有古城门,东门叫“武定门”、南门叫“迎薰门”、西门叫“怀远门”、北门叫“仁和门”,西北为“水西门”。儿时不懂历史的厚重,只以为,这里必定曾有一个儒家巨学居住,才会取这般文雅且含深意的名字。后来,当我慢慢懂得了家乡新城那些深邃而又独特的历史,才了解到这座城墙原来叫“洮州卫城”,是明代卫一级部队的驻扎之地。之所以被称为“卫城”,是因为这里是不同地方军民混合在一起的城池,所以人们把这种城池称之为卫城。据史料记载,洮州卫城是吐谷浑王伏连筹在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修建的,距离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仅仅是古城的局部,原来这座古城墙全长4390米,城墙高9.9米,地下宽7.92米, 顶上6.6米,当初修建有城头雉堞2050个。听父辈们说,这座城曾经的五个城门高大坚固,不仅用青砖包裹,而且城楼、瓮城等设施一应俱全,古人在修建的时候还将周围的制高点也包括了进去,起到了易守难攻的目的。不知何时,城门、城砖都早已消失了,高大的瓮城城墙也剩下了残垣断壁,一切都让人无法同那个史料记载中威震四方的军事重镇联系起来。

父亲说卫城曾是明朝大军御敌的战场,制高点上的那些城墩则是可以放狼烟的烽火台,台上可以望见远处敌人的一举一动。每当这样说起,我便会脑补当时号声满天,厮杀相斗的战争场景,仿佛现在站在城墙上的我面对的不是满城的车水马龙,而是真真切切跃跃欲攻的铁甲战兵。

城墙之于我是熟悉的,熟悉到每条纹理、每寸肌肤。当我每每踏上新城这片古老的土地,总会怀着崇敬触碰一下这饱经风霜、穿透历史的厚重卫城,重温儿时他带给我的踏实与安稳。登上城墙,干净空旷,有风吟唱的声音,那声音令人沉醉,轻易就将人吹入历史之中。

城墙之于我亦是陌生的,当我欲以一颗凡人之心触摸这堆砌了千年的黄土时,总会发现他与我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我充满渴求的手难以扣动它千年的凝重。我能听到烽火台顶的松啸风吟,却始终无法看破他散尽的袅袅炊烟和金戈铁马。

城墙之于我,是一种历史景观,一堵巍峨高墙,更是一种萦绕在梦里挥之不去的乡愁。当我的指尖触碰那斑驳的墙体,饱经沧桑的黄土像裸露的牙床,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和如今的萧索。历史沧桑巨变,而这座慈祥敦厚的老城墙也将一如既往的陪伴着小城的变迁,淡然回首过去,默默展望未来……

来源:临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