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民族宗教  >  正文

临潭藏族与藏传佛教

2017-04-21 00:00:00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临潭藏族主要由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以及后来兴起的吐谷浑、吐蕃、党项等几个民族融合演化而来,成为很早就生息在临潭地区的土著民族之一。

隋唐时期,在青藏高原兴起的吐蕃王朝大举用兵,积极向东扩张。到8世纪中叶,世居洮河、大夏河、白龙江及河西诸地的羌、氐等部族及部分汉族相继沦为吐蕃王朝部属,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分裂,河陇地区出现长期的混战局面。此时以羌人、吐谷浑等诸多民族组成的“嗢末”政权建立,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当时的临潭正处在“嗢末”集团的中心地带,这一时期吐蕃(藏族的前身)在临潭占主导地位,为藏族在洮州地区的发展繁衍奠定了基础。

宋代由吐蕃赞普后裔唃斯啰(意为王子)建立了藏族政权(1015-1023),唃斯啰政权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封建割据地方政权,其辖区占河湟间2000余里,河湟有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有部众10万人。康定二年(1041),宋室授唃斯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兼邈川大首领”兼“检校太室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洮凉两州刺史”等。唃斯啰卒后,其子董毡、瞎毡、磨毡角三兄弟不和,三分其境,瞎毡之子木征据洮河间。期间木征被青唐羌首迎至洮州,欲统洮、岷、叠、宕诸羌,没有成功,遂会河洲。宋仁宗嘉祐年间,宋将王韶经略西(今临洮)河,木征于宋神宗宗熙六年(1073)举洮河二州之地降。北宋政权被金人攻灭后,宋室退至江南,此时南宋和金人都未能对吐蕃族人实行有效的管辖,使居住在洮州一带的吐蕃部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定和发展,未受中原战乱之苦。

元入主中原后,对对吐蕃地区实行了安抚政策,吐蕃地区的社会保持了较为长久的稳定,为吐蕃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发展成为藏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藏族已逐步形成。蒙古中统元年(1260),萨迦五族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赐以玉印。至元元年(1264),设立总制院,八思巴以国师受领总制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事务,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为宣政院,下设3个都元府,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府管辖范围大致为甘肃、青海藏族地区和四川阿坝藏族北部地区,治所在河州路(今临夏),设宣慰使5员,洮州为5宣慰使之一,并设洮州元帅府,秩从三品,治所在今临潭新城,管辖今临潭、卓尼地区。

明洪武二年(1369),河、洮、岷地区的故元土司在明军强大攻势下,纷纷归降,明军攻取河西后,在河西设置“甘肃行都指挥使司”,以总其事,并设洮、岷、河、庄浪(今甘肃永登)、西宁等西番诸卫。当时洮州卫疆域,包括临潭、卓尼及碌曲、玛曲、迭部和夏河等县的部分地区,有番族大姓18族,称洮州18族(部落);另有洮州东路木舍等31族,西路答禄失等13族。

佛教在洮州地区流传,迄今有1600多年历史,西晋永嘉末(313)年,原住辽东的吐谷浑进入洮州地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五年(491),吐谷浑在洮州修筑了洮阳城、牛头城,并在旧城建有吐谷浑庙,原始佛教从此传入临潭县。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占据临潭县的吐谷浑极力崇尚佛教,使佛教在临潭大量发展。具有浓郁佛教色彩的石窟,如王清村的“天鼓洞”、冶力关的“三皇洞”、旧城南的“石窑洞”等都是当时的产物。唐代,汉传佛教达到鼎盛。吐蕃占据洮州,藏传佛教发展更快。至明代,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临潭境内的藏传佛教有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藏传佛教寺院现有嘛呢寺、候家寺、江口寺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