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文化临潭  >  民族宗教  >  正文

临潭回族的渊源与伊斯兰教

2017-04-21 00:00:00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临潭回族是由元、明、清三代由外地逐渐迁移来的。回族的迁入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元代;二是明朝初期;三是清朝同治年间;四是民国时期。

元代回族大量入居甘肃,至元末,已形成“元时回民满天下,居甘肃者尚多”的局面。在洮州设有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往来使者、商人、贡使络绎于道,并设有“哈智”所等宗教管理机构,遂形成了回回色目人活动的主要地方。又有回回商人从临近的河洲等地来临潭县经商居留,亦是回族来源之一。公元1253年8月,忽必烈南征大理途径洮州,留居月余,蒙古军中有少量回族居留洮地,增加了回族成员。另外,成吉思汗在中亚细亚地区进行3次大规模的西征后,将俘获的穆斯林工匠、炮手、商人等编入“探马赤军”,参加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元十年(1273),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于是有部分回回军来到临潭,屯聚养牧,融入回族之中,回族人数增多。

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年(1379),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守洮州筑城戍守。留戍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顾颉刚在1938年考察日记中写到:“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吐蕃……若赵、若马、若杨自谓南京紵丝巷人,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这说明明朝迁移到洮州的人中即有不少回族。当时临潭回族的姓氏 比较单纯,主要有丁、马、敏、苏、黎、张、李、王、单、肖、吴、鲜、牟、祁、赵、高、海等,而以丁、马、敏3姓最多。据《洮州丁氏族谱存稿》、海氏《依录亘古家传坟院册》、《甘肃回族史纲要》及其他文献记载,丁姓始祖丁盛洲、敏姓始祖敏大镛、吴姓始祖等均来自南京;苏姓始祖来自陕西;鲜姓始祖来自陇西;海姓始祖海承阳来自西域,后裔海汪于唐初来兰州,明洪武初有海天弼、海天化从李文忠来洮,为洮州海姓之始祖。马姓始祖来自陕西及甘肃临洮。

清朝同治时期(1862-1874),部分回族从甘肃临洮、陇西一带迁入临潭。同治六年,甘肃掀起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反清斗争,临洮穆夫提门宦的第9辈教主马云率众参加起义,失败后,大部分教众遭到屠杀或被迫逃亡,在当时不同宗的几十户马、王等姓回族从临洮故土逃到临潭旧城。同时参见起义的陇西哲赫忍耶 回民有几户也逃到临潭县旧城安家落户,使临潭县回族再次增加。当时县内回族居住的村庄多达48庄。

民国时期迁来的回族主要是从临夏、张家川经商、逃难到临潭的,他们在临潭县娶妻生子,繁衍生息,成为临潭县回族的组成部分。

据统计光绪五年(1879),临潭县回族有1250户,10116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族1668户,10653人。经过1914年和1929年两次劫难,到1949年,回族人口减到1268户,6545人。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0740人。

伊斯兰教传入临潭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宋宝祐元年(1258)8月,忽必烈南征大理。途径洮州,其军队中有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西亚一带的穆斯林留居临潭。之后蒙古军“探马赤军”中部分回回人亦来洮州居住,伊斯兰随之传入临潭。明洪武间,沐英军来洮平定叛乱后,大部将士留洮驻守屯军,期间有一部分是江南回族。为满足回族将士宗教活动的需要,明太祖曾下令建清真寺。新城西门清真寺就是当时修建的首座寺,伊斯兰教遂大量传入临潭,纯属格底目派。继而在旧城城内亦修建了清真寺。

临潭伊斯兰教中有西道堂、华寺、北庄、伊赫瓦尼、哲赫忍耶、穆夫提、丁门等教派门宦,现有清真寺40余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