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魅力临潭  >  走进临潭  >  历史人文  >  正文

中兴名将李晟

2020-12-02 09:43:17   临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被迫弃都城外流。而唐德宗之所以能回銮长安,李晟功不可没。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临潭人,唐朝名将。据《洮州厅志》记载,李晟“幼孤,事母孝,长有良将才,号称万人敌。屡败吐蕃,讨田悦,破朱泚、李怀光等,再造唐室。德宗有天生李晟,以为社稷之感”。李晟性雄烈,有才华,自幼爱好骑射,18岁从军。由于他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号称“万人敌”。后来,在边镇叠州(今迭部)等地屡立战功,先后被迁升为左羽林大将军、试太常卿等职务。唐代宗大历初年,李抱玉任凤翔节度使,李晟为左军都将。大历四年(769年),吐蕃军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凤翔节度使李抱玉令李晟率兵五千解围,李晟说:“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仅率千人疾出大震关(今岷县清水沟),迅速逼向临洮城(今临潭),烧毁吐蕃粮草,攻克定秦堡,俘虏吐蕃军首领慕容谷锤而还,吐蕃军闻之即撤兵,灵州之围遂解。李晟因功升开府仪同三司,继升左金吾卫大将军,泾原四镇北庭都知马使,并总游兵。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节度使马麟被吐蕃军困于盐仓(今泾川县西北)。李晟率兵往助,于乱军之中救出马麟,因功封合川郡王。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与南诏(今云南境内)合兵10万,分三路进剑南道(今四川西部),唐代宗诏领李晟率兵往救。李晟星夜前往,连战告捷,驱敌于大渡河以南。自此声名大震,敌军闻之丧胆。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各地藩镇割据势力趁机作乱。淄青镇李纳、成德镇李宝臣和魏博镇田悦相继反唐。李晟以神策军为先锋,大败三镇叛军。田悦、李纳又联合卢龙节度使朱滔、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继续反唐。唐德宗诏令马隧、李抱真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讨伐叛军,李晟指挥神策军参战,击败了叛军。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再次叛乱,唐德宗调泾原(今泾川)兵东下,路过长安时,全军亦叛。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占据京城,拥朱泚为帝。李晟率军与拥有五万大军的李怀光奉命平叛。不料,兵会咸阳后,李怀光串通朱泚,共同反唐,李晟的神策军受到朱泚和李怀光的夹击,处境十分困难,但他临危不惧,激励鼓舞全军,英勇作战。同时,长安四周各路兵马归制李晟。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二十八日,李晟率军攻取长安,收复京城,李晟成为再造唐王朝的功臣。德宗封李晟为西平郡王,官升中书令。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八月四日,李晟在长安去世,享年66岁。十二月十六日,被葬于长安郊外李晨东渭桥旧址以北五里的奉上原上(今陕西省高陵县白象村渭水桥北端)。李晟墓碑碑文由唐国公裴度撰写,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年篆碑额,裴度撰写的碑文庄重、严谨,柳公权书体端庄、秀美。因其碑文、篆刻及碑主功绩俱绝,俗称“三绝碑”。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连同东渭桥一起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尚有明、清时期修的墓冢碑三通,另有明代刻制的石狮子一对,供游人观赏。“三绝碑”现移至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保存。  

李晟有十五个儿子,个个声名显赫。长子李愿曾任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晋、绛节度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即为其写。八子李愬因雪夜率军入蔡州,活捉叛将吴元济而闻名于世。李晟后裔遍布中国各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