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府依申请公开

乡镇街道部门单位

重点领域公开

​临潭县“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规划
2023-05-31   作者:佚名 点击数:  

临潭县“十四五”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动之年,也是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实力的重要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体育广电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意义。现结合临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及机遇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若干意见》、《州委关于实施文化撑州战略建设文化甘南的意见》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等政策意见的出台实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冶力关大景区”和“古战阿子滩大景区”发展战略部署。“十四五”期间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将迅猛发展,文化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建设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步伐加速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新突破,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将进一步得到复兴。过去的“十三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把大力实施“文化撑州、旅游兴州”战略和建设“文化甘南”提升到了历史新高度,纳入了全州战略的整体框架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甘南文化旅游发展繁荣明确了奋斗目标。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文化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游客的旅游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特色旅游和专项旅游受到游客的亲睐。探险旅游,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科考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大受欢迎。过去5年,紧紧围绕全县“1343”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文化旅游新项目的开发,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不断塑造文化旅游新品牌。认真组织开展“百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和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日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支持和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省州拔河赛,篮球赛等精品体育赛事,组团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大型赛事活动,以赛事发展促进竞技体育。

同时在发展中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大背景下,文化旅游思想的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日益显现,对文化旅游的引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文体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部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标准低,停车场、游客咨询点配套设施不健全,全县普遍缺乏较大规模文体公园、广场、健身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三是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均衡。文化旅游产品仍以游览观光为主要模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业链延伸不够。四是旅游线路单一,由于受到资金缺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新城、城关、术布等地等大批优质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五是投资开发主体较为单一、投融资渠道较窄,市场化运作程度较低,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缺乏社会资本,旅游业态不全,景区运营管理模式滞后,尚未成立旅游公司,缺乏娱乐项目及产品。六是文化旅游宣传资金有限,宣传力度较小,宣传效果不明显,同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七是文化体育活动虽然比较丰富,但文化体育投入偏少,活动经费不足,艺术生产缺乏精品力作。八是文化体育广电旅游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发展的“瓶颈”。九是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区域体育、人群体育发展均衡有待加强。事业强、产业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现有体育产业政策落地不够,执行效果有限。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等精神和中央、省州关于推动文化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以增强文化旅游软实力、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精品带动,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全县“三点一线、一体两翼”的旅游格局。认真宣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立足临潭自然资源打造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品牌,发展体育产业,优化体育事业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全县体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以文促旅实现文旅融合,为现有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植入文化基因、嫁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以旅彰文实现文旅融合,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打造旅游载体,扩大文化传播的公众接受面,有效拓展文化旅游市场。以山水观光为基础,实施文化渗透战略,整合全县文化资源,与生态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等相互融合,擦亮文化旅游品牌,演绎人文山水,构建山水、人文双引擎。

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文化旅游体育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育旅游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革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旅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的原则,注重社会功能,大力发展公益性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合理配置资源,加快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实现城乡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三、总体目标和建设指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实施我州“文化撑州”战略和全县“1343”(新的)发展战略,按照“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发展原则,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旅游需求、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面提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一是各级各类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使农牧民群众能够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体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旅产业发展活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逐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创业的国民经济重要性产业,实现文化体广电和旅游事业产业跨越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体育与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化体育旅游精品。文化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序,文化市场经营充满活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果突出,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全面保护与有效传承。文旅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旅事业科学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特色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应急广播体系全县整体覆盖,各调频台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播出工作和专业人员进一步加强。二是到2025年,全面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成功打造两个“大景区”,争取冶力关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牛头城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八角花谷4A级旅游景区,申报3A级景区3各。全县基本形成六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冶海、赤壁幽谷、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八角花谷、鹿儿沟生态保护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磨沟齐家文化遗址、李家坟墓群、李岐山古民居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洮州卫城、流顺红堡子等为主的古代卫所文化品牌;以侯家寺、閰家寺、麻闹寺、东明山、尕路田大房子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城关万人拔河、花儿会、新城十八位龙神赛会为主的特色的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羊沙社科码头、九甸峡库区、鹿儿沟电站库区为代表的水上游览区。乡村旅游业全面复兴,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三是以仿古复制工艺品、民族服饰、民间刺绣、传统风味小吃、山珍野菜、农副产品及中藏药材等系列开发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四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推动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五是到十四五末,全县旅游累计接待人数突破150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全县农家乐、民宿达到1000家,文化旅游企业达到100多家,接待床位达到22000张左右,从业人数达到15000人,全县建成国内知名文化旅游标杆村2个,建成全域旅游专业村30家。

(二)建设指标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到“十四五”末,大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快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以农牧村为重点,加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广场、乡村舞台、数字影院、“寺庙书屋”等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方面:到“十四五”末,全县重点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建设有重大进展。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中心设置非遗文化的传习所,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显著提高。力争使国家级保护名录、省级保护名录及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有新的增加。

注:

非遗保护建设项目

1、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计划投资3500万元。

①建设建筑面积500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

②中心配内水、电、暖,消防等服务设施建设。

③中心内设置“洮州刺绣”、“洮砚雕刻”、“洮州彩绘”、“铸造技艺”、“花儿传唱”、“编制技艺”、“麻布制造”等的传习所,各所配套数字化展示设备。

④非物质文化展示厅全面布展及配套设备。

3、文物保护方面:到“十四五”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等工作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其它文博单位的安防、消防、技防工程建设,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文物保护信息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有新的增加。乡土古建筑、古村落、村史馆、民俗馆、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注:

文物保护建设项目(5项 2.5亿元)

1、磨沟文化遗址博览馆建设,总投资8000万元

①修建展示型展馆,分类布展遗址出土文物,配套修建道路、停车场、接待中心、标识标牌、水电、旅游厕所等。

2、李氏家族墓地保护修缮,总投资5000万元。

①恢复修缮李家坟原貌,复立李达等9代洮州卫都督及“麻娘娘”的墓碑。

②修缮李家坟祠堂和李氏文化博览馆。

③展示型外围墙、院内石门、石猪、石羊等雕刻修复,复制神道碑一通。

3、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文物的保护修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

①对藏传佛教寺院经堂、龙神庙宇、部分古老清真寺进行修缮保护。

②对古民居、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修缮。

③对冶力关堡、新城堡、长川千家寨堡、土毛堡、羊沙双河堡、羊永乡业路村西平堡等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堡城址进行抢险加固。

4、红色文物的保护修缮,总投资500万元。

①在西峰山顶修建红军战役纪念亭一座,并树立纪念碑一块。

②羊化桥红军遗址

③洮州会议纪念馆选址新建项目,在其他红色文物遗址点树立标识牌,界碑等。

5、洮州卫城维修与保护项目,总投资1亿元。

①新建洮州会议纪念馆,牌楼、都督府、将军府、配套建设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

4、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十四五”末,在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基础上,新建县城综合体育馆馆(全民健身中心)、非遗中心、磨沟文化博览馆。新建新城、冶力关两镇的数字影院和图书馆。提升改造16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新修13个乡的农村固定放映点。新建提升改造全县141个行政村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广场、乡村舞台和村文化室。在全县四十个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寺庙书屋”,并提升充实141个行政村“农家书屋”。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提供文化体育产品。基本实现全县16个乡镇均有设施达标、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文化体育健身广场、农牧民书屋、寺庙书屋、乡村舞台等文化体育惠民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注: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项 3.43亿元 )

1、临潭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主要建设标准化足球场馆一处,附带标准化田径跑道,室内体院馆四层框架主体结构,建筑面积3500平米,室内篮球场、健身馆、羽毛球场地、配套休息室、厕所等。

2、乡镇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广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2000万元。主要覆盖全县15个乡镇建设标准化室外文化体育健身广场,配套建设厕所、文化舞台、健身器材等。

3、改建、提升全县141个行政村乡村舞台、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配齐配备设施设备,总投资10000万元。

4、数字影院建设项目,计划投资600万元。在新城、冶力关等镇新建数字化影院。

5、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建设项目(在10个乡镇修建电影固定放映点),投资700万元。

9、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在全县乡镇社区修建300平米的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1. 文艺精品创新方面:到“十四五”末,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为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借助中国作家协会帮扶的有利时机,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不断推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较高艺术水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舞台艺术等的精品佳作,力争拍摄三十集大型历史文化剧“麻娘娘传说”和爱国教育剧“肋巴佛的故事”两部电视剧。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积极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评选等活动,推动艺术精品脱颖而出。精心培育文化活动品牌。组织洮州万人扯绳节、洮州民俗文化节、社区文化艺术节、新年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参与面。创设新的文化活动载体,使文化品牌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发挥县级文化活动品牌对基层文化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乡镇、社区、学校等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注:

    文艺精品创作项目(5项 1000万元)

    1、“麻娘娘”的故事电视剧拍摄。

    2、“肋巴佛”的故事电视剧拍摄。

    3、“洮州情”大型情节剧目拍摄。

    4、本土精品文化作品、书法、字画扶持等。

    5、非遗、遗址系列丛书出版等。

  2. 广电方面:加强舆论引导,确保导向正确,做到方向紧跟核心、工作紧扣中心、节目紧贴民心,不断增强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始终把安全播出作为“生命线”,严格执行三级审稿和重播重审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重要环节、重要部门的管理,确保在重大节庆,重要时段安全播出零事故。到“十四五”末,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媒体传播能力不断增强,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全力推动县城数字化影院和农牧村固定放映点建设不断发展,建成八角镇、新城镇的数字化影院和10个乡的农牧村固定放映点。

    注:

    广播影视建设项目(3项 0.235亿元)

    1、江红坡调频台办公楼修建、设备升级、引水工程项目,计划投资350万元。

    ①新建江红坡调频台办公楼

    2、数字电视网络进乡村工程,计划投资1000万元

    3.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计划1000万元

    7.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到“十四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 6 %以上。全力实施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洮州民俗风情园、洮州文化生态园、冶力关影视基地等十七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实施。完成主要旅游区、点间交通线路的建设,增加文化娱乐项目,开发具有临潭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旅游人数实现稳步增长并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发展房地产、中介、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注:

    文化、体育、旅游建设项目(招商项目)

  3. 古洮州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园区项目。

  4. 临潭文化旅游一条街建设项目。

  5. 临潭县旅游商品、工艺品开发项目。

  6. 临潭县铜器铸造升级改造项目。

  7. 临潭县冶力关影视基地项目。

  8. 央坚玛(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9. 甘南冶力部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项目。

  10. 新城镇民俗文化旅游街项目。

  11. 甘南神韵冶力仙谷商业街建设项目。

    8、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临潭旅游业的发展,要努力实现从单一型发展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优化全县旅游产业要素,实现从单一的游览向吃住行游购娱综合产业转变。旅游受益范围从冶力关镇延伸到临潭外围乡镇及全县。以冶力关为中心,以九甸峡库区、鹿儿沟景区为辅,整合我县森林、山水旅游资源,打造全县山水旅游,重点突出冶海、赤壁幽谷、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上下峡、鹿儿沟梅花鹿保护区的特色,充实山水旅游产品,加强现有景区的观赏性、参与性,突出绿色品牌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旅游。同时,承办的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休闲运动旅游,把冶力关景区建设为国内外知名的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重点发展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不断提升我县旅游品牌,依托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建设,新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洮州卫城、李家坟、苏维埃旧址等遗址及民俗节庆,通过自然景观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实现旅游业要素的整合协调及优化配置,打造我县中部黄金旅游带,形成全县旅游生产力合理布局。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黄捻子森林公园、冶海湖、亲昵沟的资源特色,拓展高端度假、户外运动、婚庆蜜月三大功能。依托冶力关镇的温泉资源,打造康疗养生休闲度假基地,激活冬季旅游。依托冶木河景观优势,引导水系、增加亲水平台,导入时尚酒吧休闲业态,完善夜间游憩功能。洮州古城则导入文化体验、情景住宿、购物休闲、文化表演等业态,做大文化体验休闲的文章。以定新路、徐合二级路为轴线,依托流顺、羊永、城关、古战、术布旅游景区,重点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主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和配套服务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依托城关“元宵节万人拔河”、茶马互市,江淮遗风,培育以藏、回、汉风情旅游,以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为重点,打造全县民族宗教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

    注: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项 12.12亿元)

    1、临潭县百里洮河风情线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古战镇至羊永镇四乡镇道路沿线村容村貌改造、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咨询点、节点景观、绿化美化等,计划投资1.5亿元。

    2、古战阿子滩创建5A级景区提升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改造、停车场、登山步道、景观大门、牛头城遗址博物馆、旅游商业街建设、休闲公园、标识标牌、环卫设施、跑马场等建设内容,计划总投资1.8亿元。

    3、八角花谷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1、庙花山田园综合体;2.木扎河童话牧场;3.自驾游营地;4、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计划总投资3.5亿元。

    3、冶力关5A级景区创建提升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游客接待中心提升改造、管理站房、水电环卫设施、游步栈道、标识标牌、智慧景区系统、环境治理等,计划总投资1.1亿元。

    4、东明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旅游道路、游客中心、游人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观等,计划投资2500万元。

    5. 临潭县乡村旅游扶贫巩固提升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县范围内新扶持发展旅游专业村15个,农家乐及精品民宿300家,计划总投资10500万元。

    6. 临潭县冶力关温泉酒店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池沟村新建温泉酒店1处,占地面积35亩,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齐全,水电卫配套设施建设等,计划总投资2.5亿元。

    7、临潭县观景台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改新建旅游道路沿线观景台8个,完善停车场、游客咨询点、商品摊位、厕所、环卫设施、标识标牌、游步栈道、文化景墙、绿化景观等,计划投资3000万元。

    8、《临潭县旅游总体规划》、《临潭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临潭县国家长城公园规划》、《临潭县国家长征公园规划》、《临潭县磨沟遗址公园规划》编制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

    10.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体系方面。依托兰渝铁路,兰成铁路,甘南机场,岷合路,合冶公路,,定西—新城公路县际干线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和交通结点的连接道路建设,形成旅游景区快速交通网。按照《临潭县交通建设规划》,加快实施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合理规划,积极推动与四川、青海、宁夏、陕西等周边省联系合作,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加快完善景区的通信、供电、供水、消防、安全、环卫、环保、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提档升级创造条件。重点景区要加快旅游接待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有效的信息查询、邮政服务、医疗救助等综合性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城镇和景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的通信覆盖率和通信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各景区旅游咨询、接待、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线旅游交易平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实施智慧旅游工程。本着“饭店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与游客增量同步”的原则,争取全县星级饭店总量保持增速,合理调整星级饭店布局结构,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和游客接待服务设施体系。

    11、财政保障方面:到“十四五”末,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保证公共财政对文体广电和旅游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适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广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12、人才保障方面:以培养文化旅游各类领军人才为目标,加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全面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业务培训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四、主要任务

    (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1、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农牧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提升城乡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组织化程度,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拔河比赛、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继续开展农牧村文化三项活动,通过文化直通车,流动图书馆等形式,向农牧村、偏远地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活动。

    2、全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水平。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不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民俗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陈展和服务水平;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加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成果编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产业和市场中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服务,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加强与住建等部门的相互协作,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工作,编制保护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3、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按照甘肃藏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努力实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目标,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野外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健全各类文物资源信息数据库。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等保护规划编制,有效开展文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加强国家级重点文化遗产地基础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进一步推进文物工作“五纳入”的实施,努力保护开发全县的历史人文资源,防止对历史人文资源的破坏,重点加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洮州卫城、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尕路田大房子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战牛头城、新城李家坟、西道堂、流顺红堡子、明代羊永(杨勇)墓群、明代边墙等文物点的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和规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防”和“四有”工作,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4、促进文化艺术精品的创新发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进一步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加快文化艺术创研工作,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戏剧、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领域积极创作一批临潭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浓厚生活气息、较高艺术价值,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剧(节)目,并加强推广力度。挖掘各类节庆活动和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丰富其内容和形式;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组织好“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展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城乡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新文艺产品内容方式,加大引进研发力度,拓展对外交流活动,繁荣文艺创研事业,实现社会最大效益。

    (二)培育壮大旅游产业

    根据临潭旅游资源的特点、产业基础条件和旅游发展环境,合理调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三大目的地体系:

    1、山水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冶力关为中心,以九甸峡库区、鹿儿沟景区、古战阿子滩大景区为辅,整合我县森林、山水旅游资源,打造全县山水旅游,重点突出冶海、赤壁幽谷、亲昵沟、板夹沟、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上下峡、鹿儿沟梅花鹿保护区、牛头城遗址的特色,充实山水旅游产品,加强现有景区的观赏性、参与性,突出绿色品牌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旅游。同时,结合承办的各类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休闲运动旅游,把冶力关景区建设为国内外知名的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

    2、开发以新城、王旗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及红色旅游景区。重点发展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不断提升我县旅游品牌,依托磨沟齐家文化遗址建设,新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洮州卫城、李家坟、苏维埃旧址等遗址及民俗节庆,通过自然景观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实现旅游业要素的整合协调及优化配置,打造我县中部黄金旅游带,形成全县旅游生产力合理布局。

    3、民族宗教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以定新路、徐合二级路为轴线,依托流顺、羊永、城关、古战、术布旅游景区,重点加强以道路交通为主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和配套服务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依托城关“元宵节万人拔河”、茶马互市,江淮遗风,培育以藏、回、汉风情旅游,以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为重点,打造全县民族宗教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

    4、加快完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依托兰渝铁路,兰成铁路,甘南机场,卓合高速、岷合路,合冶公路,定西—新城公路县际干线公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旅游景区与交通干线和交通结点的连接道路建设,形成旅游景区快速交通网。按照《临潭县交通建设规划》,加快实施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合理规划,积极推动与四川、青海、宁夏、陕西等周边省联系合作,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

    5、完善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景区的通信、供电、供水、消防、安全、环卫、环保、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提档升级创造条件。重点景区要加快旅游接待中心建设,为游客提供有效的信息查询、邮政服务、快递物流、医疗救助等综合性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完善城镇和景区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强旅游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景区的通信覆盖率和通信服务质量。建立健全各景区旅游咨询、接待、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线旅游交易平台,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实施智慧旅游工程。

    6、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市场建设。重点扶持洮州民族刺绣、金银饰加工、铜器铸造、洮砚雕刻、全县山野珍品等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形成以旅游纪念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为主体的具有洮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加强旅游商品市场建设,采取措施推动我县旅游商品走向全国。

    7、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一点突破,多点联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做大亮点,形成支点”的发展思路,以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为依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项目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建设等契机,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做大做强传统文化旅游产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明确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现代传媒业、动漫产业为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鼓励类文化产业,加大相应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经营性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深度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着力构建地方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扶持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做强洮州刺绣、铜锅铸造、洮砚雕刻等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建立生产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发展旅游休闲文化业,逐步完善名人故里、文化源头、红色圣地、休闲胜地等四大形象品牌。重点挖掘和提升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等富有特色的优势旅游文化。

    (三)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1、推动广播影视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无线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力推动城镇数字化电影厅和农牧村放映点建设,建立健全农牧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有线、无线并举的数字电视全覆盖体系; 提高节目质量,实施广播电视精品工程,积极探索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服务平台。全力提高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水平,在数字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和用户接收等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构建广播电视数字化传播体系。积极利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无线、有线、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切实提高广播影视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全面加强广播影视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保障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置机制、“三级审稿”和重播重审制度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增强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等级,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监管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广播影视技术和内容监管平台,将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对不同播出形态的广播电视内容转播、机构运营、传输效果等的全面有效监测监管。

    (四)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步伐

    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县城综合体育馆建设,将新建的临潭县冶力关体育中心建设成指导市民健身的国家级全民健身指导中心。规划在全县141个行政村修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广场,每个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广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场地内设篮球场一个(塑胶场地)、排球场一个(塑胶场地)、乒乓球案子两个(塑胶场地)、体育健身路径器材一套,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便利便民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全县各级政府和各级组织要把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普及全民健身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点工程,切实加强 领导,加大投入。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规划、指导、支持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活动。按照综合性活动制度化,大型活动规范化,青少年活动长期化,小型活动经常化,保证全民健身活动常年不间断和群众体育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具有临潭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体制。

    3、继续抓好各类人群体育活动及赛事青少年体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8号),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的身体素质。对各类省重点体育传统项目,各级学校要确定训练项目,保证每周有两次以上训练时间。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抓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老年人体育。充分利用晨晚练点、公园广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积极开展老年体育活动。以“月月有活动,年年有赛事,重要节日有大型体育活动”为目标,抓好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民体育。以百万农民健身工程为载体,利用农闲时间和民族民俗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做好体育彩票销售工作。积极开拓市场,丰富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水平,改善销售设施和装备。加强对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监管,使我县体育彩票发行销售规范运行。努力拓展销售市场,体育彩票销售网点逐渐向乡镇覆盖,力争到2020年16个乡镇建立体育彩票销售点。严格执行公益金预算管理和开支用途规定,最大限度发挥体彩公益金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和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南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州政发〔2013〕209号)和《临潭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逐步建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用品、体育表演、体育竞赛、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体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在加强城乡居民基本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申报国家青少年俱乐部,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

    (五)文旅市场监管

    深入推进“放管服”工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是掌控全县文化旅游市场信息动态,开展专项治理整治行动,全力维护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采用新型监管平台,全面净化网上和手机网络非法信息传送。三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四防”(预防、群防、联防、技防)长效机制,推动科学化市场管理技能。四是加强日常监管,对印刷企业、出版物批发零售市场、网吧、娱乐场所、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店、星级饭店等重点区域、重点场所有效监管,维护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安全。五是坚决封堵查缴政治性和淫秽色情非法出版物,全力维护知识产权,保障文化市场的公平交易,切实加大文化市场基础建设,做好全县“扫黄打非”工作。

    (六)人才培养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营造积极良好的文化艺术人才政策保障环境,不断建立和完善培养、使用、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二是多措并举,以培养各类领军人才为目标,多方位培养培训专业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与行业紧缺和急需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素质,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四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文化旅游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始终把文体广电和旅游事业发展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文体广电和旅游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建立健全全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建设协调机制,统筹事业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党委与政府部门相协调、行政管理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相协调、县与乡镇、社区相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事业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分解年度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奖惩制度,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措施落到实处。组织成立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全县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把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发展成效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文考核评价办法,完善考核评价指标。

    (二)强化政府主导,完善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为重点的原则,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文化体育广电旅游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促进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州出台的一系列文化旅游广电体育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广电、体育事业、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体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方式,对文化旅游体育企业发展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体育事业,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文化旅游体育领域。进一步研究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金融、科技等行业融合,不断增强文化旅游的厚重感。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实体,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产业链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运行机制。

    (三)深化体制改革,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革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阵地不断巩固和扩大的良好局面。要综合运用政策、法规、经济、技术、示范等手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鼓励自主创新,激发全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继续推进文旅系统内部机制的改革,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事业发展稳步、健康、规范、快速的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为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秩序

    要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切实推动由办为主向管为主的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着重加强法制建设,适时研究制定关于文物保护、文化发展、旅游开发、文化旅游营销、市场管理、公共体育设施、体育竞赛和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政策及规章,把事业建设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事业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进一步清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规文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执法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注重队伍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要把培养人才作为事业发展的第一方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形成鼓励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导向和氛围。坚持合理配置、公推直选、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培养好、吸引好、使用好三个环节,坚持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一起抓,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带动人才队伍建设。要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加强对现有各类各层次人才、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改善和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干部队伍。

  
关闭窗口